【领航新征程】花溪区念好“山字经” 探索“双赢”路
图为冬日里的久安茶园。 通讯员 刘满堂 摄
新年伊始,花溪区久安乡就“开门见喜”!经网民投票和专家评选,久安荣登人民网贵州频道评出的2017贵州十佳美丽乡村之列。
日前,记者沿观景步道登上了久安乡九龙山万亩茶园基地,翠绿的茶树尽收眼底,薄薄的雾气将静谧的茶园轻轻笼罩,竞相绽放的粉色冬樱花点缀其间,犹如梦境一般……
煤山变茶山
然而,这里的环境在多年以前却有着另一番模样。
“我们这里曾是产煤的地方,最多的时候,我们乡有400多家煤窑。我父母当年也挖煤,虽然日子过得还不错,但开采给青山带来的是伤痕累累。那时一出门,就看到黑漆漆的煤和脏兮兮的环境……”土生土长的姚麟忆起家乡的旧貌时眉头紧锁。
2010年,国家实施关停小煤窑政策后,地处阿哈湖上游的久安乡结束了依赖挖煤挣温饱的历史。“刚关煤窑那阵,我父母和村里其他村民一样,跑到外面打零工,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直到乡里发展茶树种植以后,我们的生活才发生了改变。”已回乡创业快5年的姚麟现已成为久安茶园负责人之一,“目前,我们还针对高端客户,推出了认养古茶树活动。”
由于久安乡有90%的区域属于饮用水源保护区,当初在选择产业时受到严格限制。为寻找“环保型”产业,花溪区将目光聚焦在了久安乡的5万多株古茶树上,并结合喀斯特地形地貌特点,决定以茶产业作为转型发展定位,并发动村民在保护原生古茶树的同时开始种茶。
经过潜心打造,如今久安乡的茶树,已从最初的村干部带头种发展到现在的全乡三分之二的村民参与其中。“目前,我们久安茶园已经有20000多亩,每年可产茶青250万公斤以上,茶叶总产值达9800万元。久安产的‘绿宝石’茶已远销到加拿大、美国、德国等国家。去年,我们又新增了抹茶茶园基地300亩。”乡党委委员王晓友高兴地说,“附近几个村的村民可在茶园就近务工,最高的时候每天有300元的收入。”
久安乡,通过“绿色疗法”修复了“伤疤”,翠绿的茶园取代了昔日黑色的煤窑。如今,境内森林面积已达36500亩,先后获得了贵州十大最美茶乡、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全国造林绿化百佳乡、中国高原古茶树之乡、贵州省十大茶旅目的地和省级生态乡镇等称号,还赢得了一个让当地村民骄傲的美誉——“古茶生态氧吧”。
青山变金山
生态环境连着百姓的福祉。漫山的茶树,不仅彻底改变了久安乡的环境,更让当地的群众共享了“青山变金山”带来的红利。
“我种了近百亩茶园,每年靠茶叶的收入有将近10万元。”久安茶叶种植大户冯永运说起当下宽裕的生活开心得很。
“环境变好了,进村公路修好了,来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了,我农家乐的生意也红火起来了。现在,每个月的营业额都在10万左右。”久安乡雪厂村的吴仕刚,从当地茶园就地取材,开发出多种融入茶味茶韵的佳肴,“拴”住了众多游客的胃。
近年来,在花溪区积极探索实践农村“三变”改革,不断发展壮大各村集体经济的过程中,食用菌种植产业成为久安乡又一支柱产业。目前,全乡已种植食用菌30万棒。
茶山变景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写入了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成为了花溪区绿色发展的行动指南。近年来,围绕创建“全域文化旅游创新区”思路,久安乡在大力发展产业的同时,通过深挖当地的茶文化和民俗文化,实施“产业文化 旅游”战略,将茶、文、旅进行结合,带动村民踏上了一条以文促旅、以旅兴茶的“茶旅融合”发展之路。
2015年以来,久安乡依托古茶资源,通过实施集茶叶生产、加工、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生态农业项目,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扮靓村容村貌,打造牛昌坝、新寨、小窑3个“美丽乡村”示范点;新建人行步道、广场、庭院整治等项目55个;建设水库1座、完成农灌项目20余个。
“我们久安不仅是一代通才大师、颖拓艺术创始人‘茫父’姚华的故乡,还有历史悠久的禅文化、竹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是我们打造文化名片的优势。”王晓友介绍,为了培植文化自信,以文化人,久安乡先后建成了茶文化展馆、茫父艺术中心、古茶公园、九龙山摄影基地、古茶文化广场等文化旅游景点,开发了以走古道、观古茶、游茶园为主的有氧生态游,以体验采茶、制茶、茶艺等为一体的茶旅休闲体验游。2017年,共接待游客30000余人次,旅游总收入150余万元,同比增长50%。
下一步,久安乡将围绕茶产业,继续探索“茶文旅一体化”发展路径,以文化塑魂,以旅游提效,丰富内涵,延长产业链条,实现茶产业“接二连三”,巩固生态优势,提升生态理念,开发生态观光体验游、情怀旅游、低碳旅游等线路,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实现生态与发展的双赢。
记者 詹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