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花溪区有娃娃被拐” 真相澄清后的思考

08.07.2015  12:53

7月5日上午,有网民在微博、微信朋友圈中转发了一段“花溪有娃娃被拐”的视频,引起了市民的广泛关注并造成了一定恐慌。7日下午,花溪警方通报称,事件的当事人已经找到,“娃娃被拐”是虚假消息,抱走孩子的老人是孩子的亲爷爷,目前他们一切安好。

(据《贵阳晚报》)

爷爷“躲猫猫”原本只想吓唬一下发脾气的小孙子,没成想在街道监控与手机拍摄全覆盖的今天,这一幕视频经过剪辑发布在网上,演变成“娃娃被拐”的舆情事件。这其中既说明了社交化自媒体在推动事件调查进展上的强大能量,又说明网民对“打拐”的焦虑需要舒缓、重视。

有人说,众多网民不负责任的转发,导致了警力的无谓消耗。这种以结果倒推过程的说法,本是无错。但是,万一“拐娃娃”事件是真实发生的,那么众多网民的热心究竟算不算“不负责任”?如果继续倒推舆情流变的过程,谁是哪个眼尖的首发者就变得极端重要,因为正是他(她)敏锐发现的这一戏剧性场面,以及在网络发布时的关键词定义直接决定了这场舆情的范围与强度。他(她)是出于好心还是恶意,相信大多数不明真相的网民是难以识别的,而且在网民心中“拯救孩子”是比查证视频真伪更为紧迫的事。大多数网民的出发点是朴素的道德反应,他们只是期望通过个人的关注形成群体性的压力,促进公权部门的介入,实现事件的正向解决。这种微小善意是社会价值重建的重要力量,需要小心珍视与引导,要避免其被恶意利用和消费。

在视频被大量转发的同时,还伴随着近期全国多地“拐孩子”谣言的此起彼伏。不法之徒需要被惩戒,但也应该看到年轻父母对社会环境不安全的真实焦虑。破除此类谣言的生长土壤,除了提高家长的防范意识,引导网民不信谣不传谣外,仍需要司法部门打击造谣传谣者,更需要以霹雳手段严厉地打击“人贩子”。

从另一个角度,“娃娃被拐视频”整个真相还原的警民互动,其实是对警务工作的一场压力测试,这展示出警方对网络民意的高度重视以及查证手段的高效有力。惟愿多方在事件中查缺补漏,在“天下无拐”的努力中多些理解多些支持。 (小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