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消费者来说,他们并不关心你的库房在哪儿、用飞机还是汽车配送,他们关心的是“我的货什么时候到?” 如果说只有54个苏宁门店在试行两小时极速达还不够过瘾的话,随着1600家线下门店的全面加入,我们一定会见到更多的火箭哥、更快的送货纪录诞生。 离消费者越近,苏宁能做的就越多。 在苏宁易购网站上,当商品带有“急速达”标志时,表明苏宁线下门店仓有货,可以越过大区物流中心、城市物流站,直接将订单分配给离你最近的门店来送货。据称, “急速达”的订单一般2个小时之内就能送到,而有用户在微博上自发感慨的变态“火箭”案例,从下单到收货,甚至只有36分钟。 又到电商大促时,曾经被广为吐槽的苏宁易购物流,现在祭起了“苏宁火箭哥”。 想当年,京东商城就是靠狠抓物流逐步发展起来的,号称投资百亿的大物流,让众多电商网站望尘莫及。京东也在极小范围内有类似“急速达”的服务,但要收取高达四五十元的快递费,那么苏宁的“火箭哥”,又凭什么能挑战京东,吼出京东都不敢承诺的2小时送货?而且这种特快服务,是免费的。 竟然是被业界普遍看为累赘的线下门店! 我们先来听听供应商的物流痛点。 之前和某移动电源品牌董事长交流时,他就对电商的物流速度深恶痛疾。消费者在某电商网站购买了他家的移动电源,订单产生后,要先由他们发货到电商的仓库,再从电商的仓库发给消费者。在北京,需要先从他们在市中心的仓库发货到这家电商三环外的某个集散点,产品再通过电商的物流,从三环外回到市中心的消费者手里,围着三环路绕了整整一圈,费时费力还费油。 这还算短的,如果消费者所在城市正好没有这家电商的分仓,那就得由他们发货到这家电商的北京或其他大区仓库,再从大区仓库发货到消费者所在城市,再送到消费者手里。问题是,这家移动电源品牌自己就建有300多家专卖店,基本覆盖了国内的大多数城市,如果有他们直接给消费者送货不是更快么? 于是,他把传统的“专卖店”升级成了“线下店”,既是零售点、体验店和自提点,更是批发点、仓储中心、配送点和服务中心。以前是开着车去给渠道商送货,现在则是把车直接开到消费者那里去,产品在天上飞得再快,也不如本地化配送电瓶车的速度快。 线下店,在电商流量竞争时代的劣势,正在慢慢让位于物流竞争时代的优势。 物流之快,最怕拿典型案例代替普遍案例来忽悠。 你说你的物流快,但是如果只是少部分快、大多数慢,其实是没有意义的。淡季或者你的订单量本来就很少,快递员都等着送货呢,速度想快起来,并非难事。可是大促季,海量的订单纷至沓来,还能保证速度,实现妥投,才是关键。所以说,大促是检验物流速度的唯一战场,大促季的妥投率,才是物流硬实力。 而苏宁进入疯狂818的百日会战,订单妥投率还能保持98%以上,可见转型战略实行以来,物流确实下了狠功夫。 从线下门店角度去理解物流的极速优势,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么多电商企业,只有苏宁能出36分钟完成送货的火箭哥了。 苏宁是将门店直接化身为门店仓和快递点,通过用户选购商品和配送地址的智能匹配,优先从门店仓直接进入“最后一公里”的配送。传统的中心仓发货到地方仓,地方仓发货到配送中心,配送中心再送货上门的模式被反了过来。用户订单生成后,苏宁会立刻以消费者的地址为中心开始大量的数据检索和智能匹配工作,优先在距离该地址最近的门店仓选货,然后是附近地设仓,再然后才是中心仓。这种逻辑既保证了商品永远从离用户最近的地方出发,也保证了只要全国任何一个仓库里有货,用户都可以购买。 对消费者来说,他们并不关心你的库房在哪儿、用飞机还是汽车配送,他们关心的是“我的货什么时候到?” 如果说只有54个苏宁门店在试行两小时极速达还不够过瘾的话,随着1600家线下门店的全面加入,我们一定会见到更多的火箭哥、更快的送货纪录诞生。 线下门店正在升级并回归,对其他电商企业来说,就算有勇气有资金自建1000个配送仓,并且一路披荆斩棘解决拿地、建设、融合一系列问题,“转型的时间窗口已经过去了。”借助第三方物流吧,当初不就是因为服务质量、垄断涨价等老问题才让亲们下定决心自建物流的么?一度被视为苏宁转型最大包袱的线下门店,已经成为苏宁从电商大军中脱颖的关键核心。 在过去,苏宁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消费者是谁,在哪儿。互联网让苏宁认识了自己的消费者,火箭哥或者说短物流配送则让这种认识产生了新的价值。 每一个配送员都可以是苏宁服务的延伸,白手套验货、代扔垃圾是提升用户体验的第一步,上门手机贴膜、上门装系统、上门调试无线网络也在路上。而根据用户订单分析用户需求,配送员还可以携带上其他产品完成二次销售,还实现信息搜集、售后服务等功能,让物流增值。更进一步,如果把苏宁的短物流当做一个平台,它还可以扮演第三方物流的角色……这些曾经被忽略的个性化、碎片化的服务,都可以随着火箭哥的出现得到集合与满足,而苏宁根据客户需求而开发的服务能力,还会无限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