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大苗寨:用村规民约守护原味“露天博物馆”

31.10.2014  14:42

世界最大苗寨:用村规民约守护原味“露天博物馆

新华社记者杨洪涛

    “这次会议后,我们苗寨的开发就要按照这个条约来办,要‘一把尺子一个秤砣’,让老西江味儿重新展现在游客面前。”西江千户苗寨的寨老(寨子里德高望重的人)、房屋建筑保护委员会会员侯天祥说。

    西江千户苗寨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的一个苗族村寨,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有1300多栋吊脚楼依山而建,鳞次栉比,是世界上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被誉为“苗族露天博物馆”。

    千户苗寨因每年传统的“苗年节”、“吃新节”、长桌宴等浓郁的苗族风情名扬海外。2008年开发乡村旅游以来,西江苗寨的“人气”远远超出预期效果,逐渐成为贵州省一张亮丽的乡村旅游名片。

    据统计,6年来西江苗寨游客逐年翻倍递增,年接待游客量从最初的10多万人次猛增到380多万人次,创贵州开发乡村旅游以来之最,旅游综合收入成倍增长。

    然而,同中国很多乡村旅游景区发展类似,在“传统民族文化保护”和“经济收入增长”过程中,西江千户苗寨的开发也遇到了“发展的烦恼”。

    在丰厚的经济回报下,一些村民拆旧建新、乱搭乱建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一些西式咖啡厅等逐渐出现,千户苗寨原有的风貌被破坏,苗族原生态的文化风情、民族文化元素出现弱化甚至面临消失的危险。

    “这里的确拥有独特的建筑风情,但商业化的味道也有点太浓了。”山东游客李强说,在这里已找不到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所说的“用美丽回答一切”的感觉。

    当地一些村民告诉记者,10年前,有很多外国人钟情于千户苗寨,在这里“一住就是大半年”,亲身体验苗族风俗,但现在来旅游的外国人越来越少了,更不用说长期住了。

    “如果不保持好房屋的原始风貌,千户苗寨的明天将毁于一旦。”侯天祥说,越来越多的村民意识到保护“老房子”生态风貌的重要性。在这种背景下,今年10月中旬,西江村民自发组织成立“民房建筑保护委员会”,成员有村两委成员、4个自然寨代表、村寨老等17人。

    在首次召开的“保护西江”大会上,村民们通过了一项条约,约定新建房屋必须通过建筑保护委员会批准;符合条件的必须按照苗族木质吊脚楼风格修建,建筑高度、色调等必须保持苗族建筑原有的生态风貌;每年新建房数控制在15户以内。

    这项约定出台后,委员会开始挨家挨户宣传,向村民逐条解读,并对违建户做动员拆迁工作,得到更多村民的理解和认可。目前,违规建房户中已有5户自行拆除,有7户意向性自行拆除,有6户同意按要求整改。

    当地村民说,由于西江苗寨千户连片,一旦发生火灾,将会“火烧连营”,此前他们已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了村规民约,增强村民的防火意识,加强对特色房屋的保护。

    其中规定,如果发生火灾,经村委会与寨老、村民代表商议后,将对火灾责任人按照“4个120”进行处罚,即火灾责任人要拿出120斤米酒、120斤猪肉、120斤糯米、120斤蔬菜,请全寨的人吃饭。

    “从以前别人要求我们保护,到现在我们自发保护,村民们已达成统一认识,今后的西江苗寨会进入良性发展。”侯天祥说。

    新华网贵州频道10月3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