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苗绣传承人的文化实践:在保护传承中创新发展
新华网贵州频道9月27日电(记者周远钢)记者在贵安新区马场镇平寨“六月六旅游文化街”的黔东南展厅内见到龙通花时,她正在展台前忙个不停,详细地向前来参观的市民介绍苗绣、苗族银饰等各类苗族工艺品。
贵安新区马场镇平寨“六月六旅游文化街”是中国(贵州)第一届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文化产品博览会的重要展地,集中展示贵州各地的民族手工艺精品,而苗绣则是其中重要展示的部分。
贵安新区马场镇平寨“六月六旅游文化街”。周远钢 摄
苗绣是中国苗族妇女在民间传承的刺绣技艺,多采用几何纹样,花纹布置严密,色彩对比强烈,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2006年,苗绣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流传在贵州省雷山县、贵阳市、剑河县等地的苗绣有着不同的形式与风格。
今年50多岁的龙通花是贵州省黔东南州凯里市台江县苗绣非遗传承人,她从小跟母亲学习苗族刺绣,到如今从事苗族刺绣已有40多年,还是黔东南州民族工艺品行业协会会员。
为了使苗族文化得到进一步的传承和发展,更好地与市场接轨,龙通花带着苗绣、苗族银饰等手工艺品前来参展,借助“民博会”更好地推介苗绣。小小的展位内,集中展示了绣片和手镯、戒指、吊坠等苗族工艺品。
“在贵州开展多项刺绣作品比赛的带动下,苗绣逐步走向全国各地,走向世界。”龙通花说,2009年开始,她参加国际人类学与民族苗绣展示获得优秀奖,然后逐步参加了多项州级、省级、国家级的比赛,并多次获奖,还曾到国外进行苗绣展出。
龙通花向顾客介绍苗族手工艺品。周远钢 摄
2012年,龙通花在凯里市成立了一家苗族工艺品加工厂,主要进行苗族工艺品加工、民族服装设计、传统民族服饰加工销售等。如今有10来个员工,一年收入有100多万元。
24日“民博会”开幕当天,龙通花展位上苗族工艺品就卖了1万多元,25日、26日都分别有3000多元的收入。龙通花说,“民博会”还给她提供了学习的机会。“看到其他的绣法,比如水族马尾绣,不仅要传承,还要创新,才能走向全国各地,走向世界。”
龙通花说,苗绣在家中已经传承了几代,但以前苗绣只在苗族人生活中自产自用,没能走出来。在以前,老衣服和老绣片破旧了就丢了,她觉得可惜,便尝试着把老绣片裁剪后镶嵌在苗银上,如今,龙通花开始自己设计,把苗绣绣到戒指上或手镯上,创新苗族工艺品,取得不错的效益。“用苗银结合苗绣做出来的戒指、手镯等工艺品都挺受欢迎。”
如今,龙通花每年都要回村里教学生,现在已经免费教了50多个学生,主要讲苗绣的针法、配线等,“比如破线绣的,一件衣服有7种技法在里边,才制成一件苗家衣服。”
龙通花的儿子吴林蓬2012年大学毕业后,也回到家中帮忙打点工厂。吴林蓬说,苗绣对于苗族来讲,和苗歌一样,也是传承历史的一种方式,他很热爱苗族文化,目前正在学习苗族银饰的拉丝工艺。
龙通花在民博会上展出的部分工艺品。周远钢 摄
“我们来到这里参展,在这里的布依族村寨找住宿,发现他们的绣法和苗绣有不同之处,这我们会去了解。”吴林蓬说,“不同的手工艺表达的是不同的文化,需要我们更深入地交流、学习。”
然而,对于苗绣的传承,龙通花也有一些担忧,“学习苗绣一开始每月只能有1000多元收入,而在外打工至少有3000多元收入,很多人都不愿继续从事苗绣。”
龙通花表示,下一步希望自己的苗绣能走向国际市场。“要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文化,理解苗族的内涵,苗族手工艺品的销路便自然会好。”
中国(贵州)第一届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文化产品博览会9月24日开幕,为国内外的民间工艺项目搭建起合作交流的平台。本届国际民博会吸引了俄罗斯、澳大利亚、伊朗、埃及、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余位手工艺人参展。
贵州:国际民博会汇能工巧匠 促民间工艺交流发展
贵州首届民博会投资总额超260亿元 促国际民族文化交流
"微"观民博会——微距镜头下的人类传统艺术集锦
500名志愿者服务贵州“民博会” 搭建中外文化沟通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