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开发者大会 iPhone6为何“爽约”
核心观点:苹果的新品发布周期设定,是在市场导向下最优行为的典型案例。这种行为往大了说,可以看到苹果、微软等国际巨头的“工于心计”;往小了说,也可以在日常类似“卖煎饼的大妈何时出摊”这种问题上找到相似的答案。
这两天的科技新闻基本都是有关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的事情。不过,“硬件党”在熬夜看完全程之后都说非常失望,说好的iWatch呢?说好的iPhone6呢?说好的新iPad呢?全都不见了。整个苹果发布会除了软件上的革新之外,新硬件不见半点影子。
不少“果粉”大骂坑爹,“乔老死后再无苹果”的声音也不绝于耳。其实,包括苹果、微软在内的IT巨头,原本就没有在暑期公布新品的习惯。仔细观察之后就能发现,通常最重量级的产品公布,都会比较默契地集中在9月份。这几乎是业内的一条不成文“约定”。
为什么苹果等巨头有这么个不约而同的约定呢?
在北美,包括IT圈、电影院线在内的多个行业,都有两个传统意义上的消费旺季——5月和9月。这种时间定位与相关产业所面对的消费群体特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4至5月期间的这一旺季,专业的叫法是“Back To School”——返校季。因为美国学生的暑假较长,大约贯穿整个5至8月。因此,返校前需要添置的用品,也大约会在这一时期完成消费。
所以,我们看到4月到5月之间,往往是好莱坞各大制片方进行映前造势宣传的冲刺时段。北美院线将这一时期定义为暑期档,历年的大投资、科幻片几乎全部集中在这一时段。这恰恰是考虑到正在放假的学生这一主要消费群体。比如今年的几部大片——蜘蛛侠、X战警、哥斯拉等,几乎都将档期排在了这一期间。而过去至少四年的全球票房冠军,也全部产生于暑期档。
电影如此,其他的产品也大约相仿。实际上,学生所谓的“返校前用品添置”无非就是衣物和数码产品。因此,暑期档同样成为不少商家发布新品的时点。比如,英特尔每年的新平台,都会在这一时期进行普及——重磅出击新品,老产品打折清理库存,这是返校季不变的主题。
由此看来,苹果在这一时点召开开发者大会,同样有一定造势的考虑——暑期档到了,大家快看我。这是WWDC(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的潜台词。只不过,苹果没有将新品发布会定于暑期,而这是为了备战更富潜力的另一个消费旺季——感恩节、圣诞节假期。
这是北美另外一个,甚至可以说是全年最重要的消费旺季——Holiday Season,即假日季档期。对比中国国内,大约可以理解为办年货的意思。特别是对于数码产品而言,假日季的存在显然更加重要。因为,暑期档的消费群体是学生,而假日季的消费群体则是包括学生在内的所有人。
对于苹果来说更是如此,此前有过用户调查显示,25-36岁的消费者,占到了所有苹果产品销量的60%左右,而25岁之下,则大约仅有20%。可见,力推假日季的消费,恰恰是兼顾了前者这一主要群体。实际上最终反映出的数字也大约如此——第四季度的销量,通常能够占到全年的一半以上。
苹果9月初发布新品,可以说是完美地兼顾了自身的产品特征和假日消费习惯。在新品发布的前一个月,无论消费者的态度是盛赞还是失望,苹果新品总是处于稀缺状态。这种饥饿营销为新产品持续造势,甚至可以与5月份开发者大会时希望落空的“硬件党”的需求一同酝酿,直到11月感恩节、12月圣诞节的消费旺季来临。这一时期,市场的呼声达到顶峰,产品的新鲜度又仍然维持在一个不错的水平。配合库存的全面放开,大量消费者在假期档购入新品进行体验的疯狂需求,成就了苹果历次营销的神话。
可以说,苹果的新品发布周期设定,是在市场导向下最优行为的典型案例。这种行为往大了说,可以看到苹果、微软等国际巨头的“工于心计”;往小了说,也可以在日常类似“卖煎饼的大妈何时出摊”这种问题上找到相似的答案。
抛开IT等消费领域不谈,不少产业反过来会回避这两个集中的消费假期。比如,熟悉美剧的朋友都会知道,美剧有所谓的休剧期,而几大电视台的传统大剧通常也都会回避暑期档,直到9月份之后再重新开播。很多人会以为是休暑假,实际上是因为暑假期间观众们奔走于旅游、出行、聚会等活动,让传统媒体的收视率受到影响,停播是无奈之举。相比之下,一些非主流剧集,像最近几年大热的《权利的游戏》这种短小精悍的“反传统”剧集,却会选择在暑期档进行发布。
无论如何,这也算是美国特殊消费习惯下的一幕趣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