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县草海镇四措并举助推板块经济迈上新台阶

22.02.2016  11:07

    新华网贵阳2月22日电(通讯员 朱俊)近年来,为更好发展农业板块经济带领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草海镇立足实际,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主基调主战略,坚持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主动适应新常态,抢抓发展新机遇,顺利完成“十二五”目标,呈现出“十三五”开局良好发展态势,向着同步小康的宏伟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

    大力发展高效农业,促进经济快速发展。该镇以“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在吕家河村、郑家营村以及卯关村发展6000亩万寿菊产业,直接带动1500余户农户发展万寿菊种植,提供就业岗位2000个以上,直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0000余人(次),万寿菊总产值达6000余万元;以草海镇蔬菜专业合作社为龙头,以卯关片区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种植白萝卜3000余亩,一年种植三季,种植时间分别为春提早、夏季、秋延后,亩商品产量达7500kg以上,实现亩产值5000元以上,总产值1500万元以上,亩纯收益4000元以上,总纯收益1200万元以上,产投比达5以上,同时解决300余人的就业,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对高海拔地区夏秋蔬菜的发展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因地制宜,精心谋划布局板块经济。着力实施“11153”工程,规划建设“六大板块经济”。种植马铃薯15000余亩(其中种薯1700余亩),实现产量4.5万吨、产值3600余万元;种植烤烟4650余亩,实现收购烟叶12100余担、产值1500余万元;种植蔬菜6000余亩;种植中药材300余亩;种植特色经果林2200余亩;全镇大牲畜存栏6000余头(匹),家禽存栏6万余羽,积极向县农牧局争取马铃薯种薯项目,免费向中海村、石龙村群众发放种薯150吨,发展马铃薯产业750余亩;该镇向县草地中心争取草地生态畜牧业产业化扶贫项目资金30余万元在吕家河村、石龙村发展生态畜牧业,惠及贫困群众20户,板块布局进一步合理明晰。

    探索先行先试发展思路,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引进贵州金海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3000万元种植600亩果树,已完成投资2000万元;引进贵州千年花卉发展有限公司投资1000万元种植250亩花卉,已完成投资500万元;引进春晖公司投资250万元建设200亩绿化基地,已全部完成投资;引进毕节宏泰林业发展有限公司在郑家营村试种刺梨200亩;引导九林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投资500万元用于240余亩果树、草种植以及养殖基地设施建设,已完成投资120万元;引导东山凤翔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种植枸杞20余亩。通过引进企业投资,引导群众发展,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先行先试探索发展现代高效农业道路,进一步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

    创新发展模式,提高经济收入。积极采取三膜覆盖马铃薯种植综合种植技术,三膜覆盖马铃薯种植是地膜与拱棚相结合的一项综合种植技术,一层为地膜,二层和三层为拱棚,二层棚高约1.5米,三层棚高约1.8米。这种方法种植的马铃薯比传统地膜马铃薯早上市40天左右,比双膜马铃薯早上市15天左右,能够有效填补市场空档。在采收马铃薯后还可以利用闲置土地种植两季蔬菜,充分发挥单位面积土地利用率,土地单位面积生产总值大大提高。该镇坚持把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积极推进马铃薯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科技化生产。2016年,该镇流转土地3000余亩,预计投入资金2400余万元在中海、卯关、同心、民族等村发展三膜覆盖马铃薯种植,现中海村、卯关村、同心村已基本完成投资,其余村土地整理也全面启动。据测算,三膜覆盖马铃薯亩产量预计3500公斤以上,总产量预计在1万吨左右,总产值预计在4200万元以上,直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万余人(次),同时解决1000余人就业,进一步促进农民群众经济收入水平再上新台阶。

[责任编辑: 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