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波县乡村旅游凸显“五特色”

22.10.2014  18:15

        近年来,荔波紧紧抓住得天独厚的自然美景和民族风情,开发创新新的旅游模式,借助国家扶持贫困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历史机遇,依托大小七孔景区,极力推动扶贫工作实现突破,实现了乡村旅游与城镇旅游、观光旅游的互动发展,目前,在世界自然遗产地大小七孔景区、水春河漂流、邓恩铭故居、板寨红七军会师旧址等王牌旅游的大背景下开发乡村旅游景点21个,发展“农家乐”600家、乡村旅舍106家,乡村旅游合作社12个,辐射带动3万人脱贫。
        荔波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省十大优先发展旅游区之一。该县抓住新一轮扶贫开发全省加大投入生态移民工程的契机,实施乡村旅游与生态移民同步推进,沿袭本民族住房原始风貌进行规划设计,争取资金扶持。从2008年以来累计投入扶贫资金2960万元,整合其他部门资金实施洞塘瑶寨、翁昂拉内、甲良、瑶麓、瑶山拉片5个移民安置点,完成移民安置897户3490人,计划2015年5月实施完成瑶山第四期移民489户1818人。结合移民搬迁搭建旅游增收平台实施“三线推进”,确保移民农户搬得出,住得下,能发展,能致富。瑶山拉片至董蒙一线依托大小七孔景区,结合前期投入扶贫资金150万元实施的乡村旅游扶贫项目,进一步扩大和完善瑶山AAA景区建设,开发刺绣、竹艺等旅游产品,推动以地方特色水果与瑶山鸡、瑶山土黑猪相结合的生态产业园建设,借助旅游实现瑶族同胞家门口增收。
        借全国连锁提升白岩泰美乡居品牌。该县在打造乡村旅游过程中努力推行品牌战略,搭建城乡之间互动沟通和发展平台,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体验游、布依村寨探寻游、田园风光游,提升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借助世界自然遗产地和樟江国家风景名胜区大、小七孔核心景区、水春河漂流的巨大影响力,以原汁原味的民俗风情、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吸引更多城市人口到白岩泰美乡居休闲度假、娱乐、烧烤、泛舟、垂钓、静心养性。翁昂拉内至洞塘瑶寨一线。根据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红色旅游、科考活动和冬季万亩梅原赏花人数逐年上升趋势,黎明关水族乡以喀斯特森林核心区的优势,300户移民安置点的规模实施农家接待,缓解县城接待压力。深入挖掘和开发民族工艺品,手工竹编,土花布、傩戏面具等旅游产品,以布依傩戏、布依大哥,文当舞、板凳舞表演等地方民族文化吸引游客,将移民点打造成吃、住、游、娱、购一条龙的旅游小城镇。甲良瑶麓一线。通过移民实施小城镇建设,加大杨梅、葡萄、桃子、梨子等观光水果产业园投入,实现农家接待与水果采摘互动发展。
        以参与体验为操手创建农耕文化园。以朝阳镇八烂村蜜柚、枇杷、板栗基地及洞阳坝农耕体验场、板麦薰衣草花海为文化园建设的重点区域。完善园区道路交通、花草绿化、休闲长廊,实施乡村环境整治,改善农户卫生条件,通过“体验一次活动,摘一篮水果,赏一片花海,吃一餐农家饭”亲身体验、参与和感受农耕文化,再现果园田间动静结合的生活画面。从设置5个活动区域入手。稻田摸鱼区。以洞阳坝稻田为亲子活动乐园,家长和孩子一起进入稻田摸鱼,体验田间农趣,锻炼孩子共同参与意识,增进父母与子女关系,促进孩子健康成长。水果采摘区。以八烂村农户现有果园为主要场地,根据水果成熟季节,亲身体验水果采摘及农家生活乐趣。蔬菜采摘区。在洞阳坝建无公害蔬菜采摘基地,田间地头随处采收,烹饪佳肴。满足人们休闲娱乐需求,使背负生活压力的人们从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中解脱出来。花海赏玩区。在小七孔景区必经之地板麦村连片种植薰衣草供游客赏玩,由村合作社统一投资和管理。农家接待区。在参与一天的劳作采摘活动,赏花归来,入农家小院进餐,品尝林下养殖的瑶山鸡、自磨豆腐、无公害蔬菜,配以特色农家木制桌椅、斟一壶米酒、唱几首敬酒歌,享受浓郁农家风情。
        扮靓乡村田园彰显古朴民风。以驾欧联山湾黄花千叠,碧水一湾,青山环抱,古老木楼点缀其间的乡村田园风光大景为主线,延伸到县城至小七孔景区沿线白墙青瓦,瓜果成行,葡萄满架的庭院式小景观交相辉映。展现别无我有、别有我精的独特个性。项目支持大鹏蔬菜、哈密瓜、草莓种植、瑶山鸡养殖,为乡村美景增添农趣。假日周末携家带子陶然于乡村田园,感受返璞归真的乡土气息和恬淡心境。注重自然与人文的相谐相存,游乡村山水田园,体验布依民族风情,走进古老的布依族吊脚木楼,聆听地道的布依民族语言,感受勤劳纯朴善良热情好客的待客方式,品农家美食,参与体会民族节日的情歌对唱、迎宾祝酒歌、舞狮表演、花灯表演、矮人舞表演。在乡村美景中融入文化味,人情味,民俗味,激活田园的动态美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挖掘民族内涵唱响文化主旋律。借助全我县民族“大观园”的舞台,围绕布、水、苗、瑶四个主体民族,打造瑶山“千户瑶寨”---贵州最大的白裤瑶村落、水利水族大寨、佳荣大土苗寨和王蒙拉柳布依寨等民俗体验品牌。组建民族歌舞表演队,吸引众多中外游客探寻神秘古朴的民族之韵,传承瑶族猴鼓舞、水族马尾绣等国家非物资文化遗产,开发瑶族鸟笼、花腰带,水族、苗族服饰、银饰及其他民族工艺品。以一个民族一台戏的主基调,彰显水韵樟江实景演出民族魅力。
        全县唱好旅游一台戏,全民下好一盘棋。通过对一批家庭旅馆、特色餐饮、旅游商铺和观光农业、民族表演队的扶持,展现出集休闲度假、旅游购物、果蔬采摘、民族歌舞表演于一体的体验式休闲度假大“村落”和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面貌改善与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的生动格局。促进农业产业化与观光旅游、休闲体验的互动发展。积极开发旅游产品,着力打造土花布、竹制工艺品等旅游商品,形成一批“农家乐”示范区,真正实现“在家门口服务游客、在家门口实现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