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波瑶山白裤瑶:把坚强悲壮载入千古服饰

25.03.2016  19:04

    新华网贵阳3月25日电(通讯员 何羡坤)荔波瑶山的白裤瑶,是一支从远古走来的坚强悲壮的族群,其祖先族源可追溯到与“炎黄”齐名的部落首领“蚩尤”,另一说与“九黎”“三苗”有关,后来从中原迁徙武陵山区,称为“武陵蛮”。再后来迁徙云南高原、广西广东各地,统称“瑶族”。

    瑶族散见历代史书里,称之为“莫徭”。《梁书·张缵传》说:“零陵、衡阳等郡有莫徭者,依山险而居,历政不宾服”。《隋书·地理志》说:“长沙郡又杂有夷蜒,名之莫徭,自云其先祖有功,常免徭役,故以为名”。唐代诗人杜甫《岁晏行》说:“渔父天寒网罟冻,莫徭射雁鸣桑弓”。唐代诗人刘禹锡《连山腊月观莫徭猎西山》说:“海天杀气薄,蛮军部伍嚣;林红叶尽变,原黑草初烧;围合繁钲息,禽兴大旆摇;张罗依道口,嗾犬上山腰;猜鹰虑奋起,猎雪半空消;箭头余鹄血,鞍旁见雉翅;日暮还城邑,金笳发丽谯”。这是瑶族在梁朝、隋朝、唐朝依山险而居,不用上交皇粮国税(常免徭役),喜欢打猎的盛况。

    清代著名学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说:“瑶人刀耕火种,食尽一山,则移一山”。《明史·广西土司传》说:“永乐二年,荔波县民覃真保上言:县自洪武至今,人民安业,惟八十二洞瑶民未隶编籍。今闻朝庭加恩抚绥,咸愿为民,无由自达,乞遣使招抚。乃命右军都督府移文,都督韩观遣人抚喻,其愿为民者,量给赐赍,复其徭役”。也就是说,直到明代洪武年间,荔波瑶族同胞才开始首次交粮纳税。

    西南巨儒郑珍《荔波县志》说:“瑶人衣尚青,长不逾膝,勤耕种,暇时入山采药,沿村寨行医。其俗长厚,见遗不拾”,又说:“瑶人衣统裙,与衣相连,盖古之深衣连裳遗意。礼失求野,此亦一端”,又说“瑶人素不著鞋,其足皮皴厚,行积石棘丛,毫无损也”。这是160年前,郑珍担任荔波教谕(相当教育局长)时,感慨瑶族同胞“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的良风古俗;郑珍认为瑶族服饰可能是上古时期人们最早穿戴的古装,其它地方已经绝迹,惟有瑶山依然见到。

    白裤瑶分布于荔波瑶山和南丹里湖,传说莫氏土司势力雄大,在荔波、南丹、环江、河池、宜州等地,都有莫氏子孙,人口众多、盘踞地广。明清时期,莫氏土司强占白裤瑶田地山林,举兵攻打瑶寨,瑶王率领族人奋起反击,誓死捍卫家园。瑶王身先士卒、冒着箭雨、浴血沟墙、指挥战斗,在人亡寨破的紧急关头,瑶王身中数箭,不幸身负重伤,倒在硝烟弥漫的阵地上,但为了击退敌人,瑶王不顾血流满身的伤势,奋力爬起,伸开有力的双手,用全力撑着膝盖,巍然站立起来,继续指挥战斗,直到打退了土司的进攻,保住了家园。战斗胜利后,族人敬仰瑶王奋不顾身誓死不退的英雄壮举,为了激励大家以瑶王为榜样,纪念拯救族人的瑶王,从此,白裤瑶男人的裤腿膝盖处,都要绣上五条红线。它要让男人们永远记住:这五条红线就是当年瑶王受伤倒地、满手鲜血、支撑膝盖、奋力站起,继续保卫家园留下的五条血指印。

    白裤瑶妇女的百褶裙,图案斑斓、色彩艳丽,寄托了瑶族同胞各种图腾寓意。其中“”字形排列图案的交叉处,都有小小“蜘蛛”图形,据说瑶女先看到蜘蛛织网而后学会织布缝衣。而对“蜘蛛”感恩,是因为有一次族人群体被官兵追得走投无路,逃亡入山,躲进悬崖岩洞里,洞口狭小,洞内宽敞,官兵半顿饭工夫就追到洞口,也该天不亡白裤瑶族群,上天偏让蜘蛛半顿饭工夫在洞口织成了若干蜘蛛网,官兵看到横七竖八布满洞口的蜘蛛网以为没人进去,无功而返,挽救了洞内白裤瑶族群。白裤瑶妇女心怀感激地注视这聪明灵巧的蜘蛛,认为蜘蛛是上天派来挽救族群的精灵,就世世代代把这个精灵缝进百褶裙图案里,永远不要忘记蜘蛛的恩惠。

    纵观白裤瑶的历史,他们源远流长、迁徙不定,在长途跋涉中,在抵抗外敌入侵中,他们捍卫尊严、不断抗争!为了铭记与感恩,他们将族群重要事件缝进服饰里,让后人在服饰中读出坚强与悲壮。

[责任编辑: 罗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