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症”下“药 ”毕节把精准扶贫“四法”落到实处
“产业扶持到村户,喂鸡喂牛又喂猪,洋芋地里栽红花,科学种地讲技术。教育培训到村户,大人娃儿一起读,大人学艺又读书,娃儿上学奔前途……”近日,记者在赫章县河镇乡海雀村听到村民唱这首“山歌”,询问得知,这是精准扶贫“四法”顺口溜,因为朗朗上口又实用,被村民们当作山歌唱。
毕节市精准扶贫“四法”包括一条路径“力量法”,一套机制“十子法”,一个抓手“六个到村到户”和一个突破“产业链法”。“为了更好地宣传和落实精准扶贫‘四法’,让村民更为方便地理解和配合扶贫工作,编顺口溜这条‘捷径’,好记,好理解。”毕节市扶贫办主任吴学军介绍,“在‘山歌’背后,扶贫干部按‘四法’去工作,思路清,工作高效!”
“扶贫干部带着我们种红花、种中药材、养鸡、养牛,在村里走路不湿鞋,吃水不用抬,娃娃读书不跑远,伤风感冒不出村,方便!”在扶贫干部的帮扶下奋起直追小康梦的海雀村民朱学安说,“再不思变,一味穷下去,害羞得很,所以我一下子就搞了种中药材、养牛等几个脱贫项目”。
“这就是‘力量法’的作用。” 吴学军说,“力量法”是以产业扶贫开发、城乡互动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扶贫开发工作等几个机制形成的撬动‘穷根’的方法,“全市扶贫工作以此来绘制改革创新、总攻贫困路径图。”
吴学军说,精准扶贫“四法”中的“十子法”,即“瞄靶子”识别、“梳辫子”分类、“结对子”驻村、“理路子”规划、“想法子”帮扶、“找票子”融资、“甩膀子”动力、“强班子”引领、“凑份子”联动和“造册子”管理等“十子机制”。
大方县兴隆苗族乡狮子村农户李文松家,孩子年幼,妻子常年患病,入不敷出。“自乡工作人员熊启松和我家精准‘结对’后,发展思路理得头头是道,种下的好几亩玉米和辣椒都是新品种,大家算了一下,保守说一年能收入1万多元。后来他又想法子联系养殖场为我提供10头猪仔和饲料搞养殖,又算了下,一年也能赚1万多元。”李文松信心满满。
“一个抓手的‘六个到村到户’就是确保结对帮扶、产业扶持、教育培训、农村危房改造、扶贫生态移民和基础设施建设到村到户。”吴学军说,“一个突破的‘产业链法’,实施产业链扶贫以产业链建设推动技术、生产和营销三个环节一体运作,链起农户、科技、合作社、教育培训、龙头企业、融资、基地、特色品牌和园区等发展要素。”
据了解,毕节市还将依托特色经果林、草地生态畜牧业、中药材、反季节蔬菜、马铃薯等全市十大特色产业和现有12个省级、43个市县级农业园区和226家农业龙头企业,探索建立“特色基地(农业园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链扶贫”模式,依靠市场激发内生动力,在精准扶贫“四法”的引领下,使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带动一部分农民实现转移就业或就地增收。
为了根治贫困“顽疾”,毕节市找准贫困“症结”,开出致富“药方”,按照“单位到村、干部到户、责任到人、措施到位”的要求,共组织1256个市、县直行政企事业单位和261个乡镇(街道)结对帮扶2197个贫困村,通过结对帮扶,确保今年既定40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累计实现两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29个贫困乡镇“减贫摘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