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获得者约瑟夫·泰勒与贵州学生“畅想深空”

26.09.2016  01:32

9月23日,贵州省科协协同国家天文台,邀请199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天文学家约瑟夫·泰勒(以下简称“泰勒”)教授,在贵阳一中作天文科普报告会,与贵州学生“畅想深空”。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天文学家约瑟夫˙泰勒(1993年若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射电脉冲双星发现者)作专场科普报告现场

报告会上,泰特教授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讲述严谨而复杂的FAST相关科学理论系统。用生动诙谐的语言,向学生们科普了射电望远镜的相关知识,从各个角度对贵州平塘FAST望远镜作出极高的评价。台下不时发出愉悦的笑声。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天文学家约瑟夫˙泰勒

同时,泰勒教授运用平实的语言,分享了自己对脉冲星的认识,并对FAST作出美好展望。最后,他同国家天文台大射电望远镜技术实验室主任彭勃博士,先后与8名学生现场交流互动。同学们积极参与互动,提问了FAST望远镜与哈勃望远镜的区别、《变形金刚》里的时空跳跃是否会出现等有趣问题。泰勒教授都做了耐心而风趣的回答。参与互动的学生中,6名学生幸运地被选中与泰勒教授共进晚餐。

学生提问

报告会后,记者采访了几名学生。一名女同学说:“能够参加此次报告会很荣幸!泰勒先生风趣幽默的向我们展示了不一样的天文学,本来就很期待FAST启动,现在更是期待!”另一名女同学说:“FAST的启动只是一个起点,科学没有重点!希望今后,能够通过FAST发现更多的宇宙信息,协助人类探索浩瀚星空。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天文学家约瑟夫˙泰勒(1993年若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射电脉冲双星发现者)作专场科普报告现场

美国著名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约瑟夫·泰勒(J.Taylor)

约瑟夫·泰勒(J.Taylor)是当今世界著名科学家之一,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天文学家, 他和罗素·赫尔斯(R. Hulse)于1974年使用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305米口径射电望远镜,首次发现脉冲星双星系统(命名PSR1913+16), 并用来检验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以及关于引力波的预言, 并证实了引力波的存在。因此, 泰勒和赫尔斯获得了199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PSR1913+16 由两颗中子星组成,双星绕转的轨道运动将辐射引力波,导致能量和角动量损失,双星轨道收缩。这个效应很小,无法在太阳系测到,但在脉冲星双星系统观测成功,观测得到的轨道周期变率与爱因斯坦理论预言符合良好。

除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泰勒还获得美国国家科学院的德雷珀奖章,托马拉基金奖,卡蒂科学进步奖,爱因斯坦奖,沃尔夫物理学奖和史瓦西奖章。

泰勒教授一直致力于推动国际引力波直接探测研究,包括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的建设,还有国际引力波脉冲星阵列项目,以及射电望远镜平方公里阵SKA的研究。

1941年, Joseph Taylor 生于美国费城

1963年, 哈魏福德学院获得物理系学士学位

1968年, 哈佛大学天文学博士学位

1969年, 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教授

1974年, 发现双星脉冲星并验证爱因斯坦引力波预言

1981年, 普林斯顿大学物理系教授并系主任至1986年

1986年, 普林斯顿大学杰出教授至今

1991年, 获爱因斯坦奖章

1992年, 获沃尔夫奖

1993年, 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97年, 获史瓦西奖章

2000年, 美国新千年天文学十年规划委员会主席

(作者:李悦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