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江落实六个精准 全力推进扶贫开发

24.08.2015  10:43

      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贵州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实施精准识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德江县切实做到“六个精准”,全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

        切实做到扶持对象精准。坚持精准识别,严格按照标准和要求,在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对象信息基础上,认真开展精准扶贫双识别和遍访工作,逐村逐户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信息进行再调查、再识别,共识别贫困户27632户102056人,做到了符合政策的贫困对象一户不漏、一人不少,实现了民政长期保障户、重点保障户与扶贫五保户、低保户完全合一。坚持规范建档,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基础信息调查等相关表册,并以村为单位规范装订成册,建立健全纸质档案,同步更新“贵州省精准扶贫系统”信息,完善县、乡、村三级档案,对扶贫对象实行规范化管理。坚持分类管理。认真分析致贫原因,对贫困对象不同致贫原因进行归类,精准摸清贫困情况、精准摸清致贫原因、精准摸清帮扶需求,为安排决策部署、落实项目资金提供依据。四是坚持动态管理。建立完善贫困对象进退机制,对贫困户进行动态监管,及时更新数据信息,实现贫困对象有进有出。

        切实做到项目安排精准。抓好项目规划,根据各乡(镇、街道)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规划建设了枫香溪—潮砥—长堡—共和—稳坪—桶井—荆角竹果产业带,青龙—钱家—龙泉—煎茶蔬菜产业带,高山—沙溪—楠杆天麻、核桃、生漆产业带,复兴—合兴—堰塘茶叶产业带,泉口—长丰—平原种草养畜产业带“五个特色产业带”,打造一乡一品的特色。抓好项目到户,按照“规划到村、项目到户、增收到人”原则,围绕精准扶贫“六个到村到户”和产业项目实施“23578”要求,2015年上半年,实施核桃8200亩、天麻12.3万平米、茶叶9000亩,发展食用菌50万棒、精品水果4650亩、脱毒甘薯2000亩,投放基础母羊3640只、种公羊173只;完成雨露计划实施方式改革试点全覆盖工作,资助中高职贫困学生812名,举办扶贫产业实用技术普训6期589人,干部培训1期53人;启动了8000户农村危房改造和350套扶贫生态移民房建设。

        切实做到资金使用精准。建立健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机制,在全县21个乡(镇、街道)全面推行“乡镇申报、县级审批、省市备案、乡村实施、乡镇初检、县级验收、乡级报账”工作机制,出台乡级财政报账制管理实施细则和管理暂行办法,规范了操作程序。建立健全扶贫资金精准使用机制,将切块到县的3000万元财政扶贫资金用于60个贫困村精准扶贫示范村建设,每村安排50万元资金用于发展主导产业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高了资金使用精准度。建立健全严格的问责制,严格执行财政扶贫资金项目公示、专户管理、报账管理、评估验收、责任追究等制度,推进扶贫项目资金监管信息化建设,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作为县财政、审计、纪委重点督查内容,确保了资金安全。建立健全绩效评价机制,对各乡(镇、街道)扶贫项目管理、资金使用、工作成效等情况进行全面考评,将考评结果与资金分配和项目立项挂钩,作为下一年安排扶贫项目资金的重要依据,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切实做到措施到户精准。围绕“低保保生存、扶贫促发展、同步奔小康”要求,按照分类施策、分类指导原则,出台了《德江县2015年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切实做到因户施策。对缺乏发展资金的,围绕产业扶持、金融扶贫制定脱贫措施;对缺乏技术的,围绕产业化技能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等制定脱贫措施;对自然环境恶劣交通条件落后的,围绕扶贫生态移民、“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行动制定脱贫措施;对因病因灾和发展能力欠缺的,围绕加大社会救助、临时救助和低保制定脱贫措施;对因学致贫的,围绕“雨露计划”助学工程、圆梦行动和社会助学制定脱贫措施;对无力脱贫的“两无户”,实行民政低保兜底。通过因人、因户施策,提高了精准扶贫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切实做到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建立精准选派使用机制,按照“好中选好、优中选优”要求,从各级机关年轻干部、后备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中,选派285名优秀干部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加强了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建立精准驻村帮扶机制,充分发挥第一书记服务精准扶贫的作用,累计走访群众23万余人次,帮助出点子6232个,为贫困户办好事实事5100多件,解决产业发展难题4534个,协调化解矛盾纠纷235起,争取帮扶物资及资金1100余万元,协调项目230多个,打通了扶贫“最后一公里”。建立精准驻村考核机制,把驻村帮扶工作纳入部门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力促第一书记履职发力。

        切实做到脱贫成效精准。一是明确脱贫目标。制定了《全县33668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实施意见》,明确每年计划减贫目标任务,列出时间表,算好明细账,并在系统中将减贫对象作好计划脱贫标注,使脱贫工作做到有的放矢。二是落实帮扶措施。对去年脱贫对象,继续稳定帮扶措施一年,以巩固减贫成效;对今年已落实的减贫任务对象,加大项目资金安排和帮扶力度,确保年初计划能够如期实现。三是落实退出机制。建立贫困户脱贫和贫困村退出机制,严格退出程序和标准,对扶贫对象进行动态管理,做到了贫困户有进有出。四是强化扶贫考核。改进贫困乡镇考核办法,把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减少贫困人口数量、精准扶贫、民生改善、扶贫项目实施、扶贫产业发展等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和内容,把扶贫开发工作实绩作为评价贫困乡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主要内容,引导贫困乡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树立了正确的政绩观,把工作重点放在了扶贫开发工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