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蜕变中突围 贵州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观察

11.01.2016  11:57

  5年前,贵州省拉开工业强省战略大序幕,“贵州制造”以星星之火迅速呈现燎原之势。

  5年后的今天,贵州省以创新谋转型,工业规模翻番,增速居全国第一,产业结构一再优化,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保持在32%以上,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动力、财税增收的主渠道、带动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

  每年平均两位数的持续高速增长,贵州工业综合实力有了质的飞跃。

  能源、化工、烟、酒等传统产业带给贵州无限荣光。如今,随着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贵州省要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传统产业的发展模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传统工业的未来在哪里?

  工业仍是贵州的经济支柱,传统工业仍是工业的重要支撑。新环境下,如何实现传统产业的脱胎换骨,成为决定全省工业未来发展方向的关键。

  在稳步发展的同时,贵州省传统产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加快落后产能淘汰,通过转型升级、深化改革、增强活力,经济增长从原来的依靠资源,转变到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在“蜕变”中实现突围。

  烟草 规模扩大实力增强

  “十二五”时期,贵州中烟围绕“创新驱动、品牌强企、科学管理”三大战略,科技创新成效明显,精益制造能力增强,品类构建渐成体系,市场布局日趋合理,高端品牌取得突破,经济规模迅速扩大,企业竞争实力明显增强。

  据统计,“十二五”期间,贵州省烟农实现收入总计395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1.93倍,户均种烟收入从2010年的3.7万元增长到2015年的5.9万元。

  种烟收入成为贫困地区农民现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烟草也成为贵州“五张名片”和传统支柱产业之一。

  翻开过去五年成绩单,贵州中烟迎来发展最快、质量最优、效益最好的时期——

  “十二五”期间,实现卷烟销量1248.94万箱,较“十一五”增长10.80%;实现销售收入1593.55亿元,较“十一五”增长99.28%;实现税利1203.44亿元,较“十一五”增长131.85%,增幅高于全国工业企业平均水平21.79个百分点。

  “十二五”末,单箱销售收入达到14097元,较“十一五”末增长62.62%,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81个百分点;实现税利277.24亿元,较“十一五”末增长107.28%,年均增长15.69%。

  “贵烟”品牌发展取得历史性突破,“十二五”末,“贵烟”品牌实现销量78万箱,较“十一五”末增长6.39倍;商业批发收入308.1亿元,较“十一五”末增长7.72倍。

  贵州卷烟品牌体系更加完善。贵州省紧紧围绕“聚焦贵烟,做实黄果树”的品牌战略,坚持特色化、个性化和差异化的品牌发展方向,培育了“贵烟·国酒香”中式卷烟新品类,增强了“贵烟”品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完善“贵烟”品牌体系,形成风格各异、定位有别、相互补充、互为支撑的“贵烟”品牌发展格局。“贵烟”品牌国际化步伐明显加快,“十二五”以来,出口市场从2个发展到9个,出口卷烟品牌、规格、结构大幅提高。

  通过深化以“面向消费者”为目标的营销体制改革,贵州省进一步完善适应市场、适应消费者的营销体制机制。“十二五”末,千箱以上地区级市场达到41个,万箱以上省级市场达到5个,其中,“贵烟”品牌已覆盖全国340个地级市场。

  科技创新方面,“十二五”期间,贵州中烟更加重视基础研究,并以基础研究带动应用研究,取得了一大批重大专项研究成果,科技项目累计开展128项;《贵烟品牌专用制丝生产线核心技术研究》出炉;研究开发环保介质微波烟丝膨胀技术、烟叶浸洗干燥特色处理技术、桶中桶烟丝贮存处理技术等多项自主创新工艺及其关键技术;无线加香、沟槽中线、纳米材料、梗颗粒、微胶囊、自然透气水松纸、三线微胶囊复合滤棒等技术成功转化为生产运用。

  能源 转型升级优化结构

  2015年5月29日,在全省能源投融资项目政金企合作推介会上,贵州省引来金融“活水”灌溉能源产业。

  总投资规模1870亿元、拟申请融资1351亿元的393个能源项目,力邀金融机构加入建设队伍。

  在资源丰沛的贵州,机遇与挑战始终充斥着能源行业。

  在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之下,贵州省出台了稳工业23条、扩投资23条、促消费29条、煤炭企业减负30条等一揽子扶持政策文件,给企业打了“强心针”,吃了“定心丸”。

  贵州素有“江南煤海”之称,但现在,贵州要勇趟“深水区”,搬掉危险重重的“火药桶”,持续深入改革。

  自2011年启动新一轮煤矿企业兼并重组,2014年,历经3年征途,贵州举全省之力全面推动煤矿企业资源整合,将煤矿数量从1704处控制到正常生产建设矿井808处,稳健迈出兼并重组第一步。

  在贵州最大的产煤地区六盘水市,煤矿兼并重组任务显得尤其复杂和严峻。

  时任六盘水市能源局局长王刚告诉记者,首先是企业资金短缺,融资困难,该市兼并重组缺口资金达230亿元以上。“其次是主体企业收购的部分煤矿在前期市场经营过程中存在涉法涉诉问题,影响矿权过户。

  面对困境,唯有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六盘水市没有丝毫犹豫,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兼并重组的决策部署同时,研究设立市级能源发展基金帮助企业。

  全省煤矿兼并重组步伐不断加快,到2014年6月30日规定的时间节点,完成了控制正常生产建设矿井800处左右,参与兼并重组的煤矿达到了97.95%。

  如何带领全省煤矿企业安全越过激流险滩,贵州敢于直面的同时,也频频出招。

  2014年起,贵州省将连续5年从省级煤炭价格调节基金每年安排1亿元,省财政通过调整支出预算每年安排0.61亿元,与中央财政奖励关闭煤矿资金统筹使用,由当地政府以“以奖代补”方式一次性奖励关闭煤矿的实施主体。

  2015年,贵州省着手关闭处置问题矿井,提高行业安全水平。

  电力体制方面,诸多改革为发展扫清障碍。

  去年2月,在省经信委组织的大用户直供电合同签订会上,大唐贵州发耳发电有限公司与省内21家用电大户签订供电合同,协议电量32.55亿千瓦时。

  这意味着,该公司不仅成为六盘水市首家以大机组、大装机容量“试水”大用户直供电的电力生产企业,也在电力市场改革中赢得了先机。

  电价调整,电网计划电量紧缩,煤价下降缓慢。多重困难摆在面前,是故步自封,还是跃马扬鞭?

  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在贵州率先开展全国电力价格改革试点,探索发电企业与电力用户直接交易方式方法”。

  贵州先行先试,成立省电力交易中心,大力推动电力直接交易,全年落实交易电量264亿千瓦时,占全省工业用电量的三分之一,打通了问题最突出的煤-电-冶产业链关键环节,给企业下了“及时雨”,送去“雪中炭”。

  省能源局提供的报告显示,2015年预计全社会发电量193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6%,省内用电量118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0.5%。全年煤炭产量1.7亿吨,同比减少8.1%,煤炭销量1.6亿吨、同比减少9.8%。

  电力外送大幅增长,预计全年可达75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8%,其中送广东61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9%。煤炭外销4500万吨。

  截至2015年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2423.35万千瓦,水电装机达到2056万千瓦、建成投产风电项目18个、总装机达到294.5万千瓦。

  白酒 佳酿飘香四海芬芳

  “上游是茅台,下游望泸州;船到二郎滩,又该喝习酒。

  绵延436.5公里的赤水河畔,气候温润,稻香鱼肥。千百年来,两岸百姓日复一日地吟唱着这首民谣。岸边的茅台小镇沿街,各家门头挂着大大的“”字,整日酒香四溢,使人初闻三分醉。

  千年前,勤劳智慧的贵州人民取法自然,孕育了独特的酿酒传统,以酱香为主,兼有浓香、董香、兼香、米香和清香的黔酒特色体系渐渐成形。今天,白酒产业成为贵州传统支柱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是贵州省全力打造的“五张名片”之一,也是拉动全省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十二五”期间,国家政策为贵州白酒产业科学跨越发展指明了方向,进一步坚定了信心和决心。

  2012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利用赤水河流域资源和技术优势,适度发展名优白酒,确保产品质量,维护品牌声誉,推动建设全国重要的白酒生产基地。

  省委、省政府随即为白酒产业发展提供重要保障,修改调整了《贵州省“十二五”白酒产业发展规划》,印发了《关于加快贵州白酒产业发展的意见》,出台系列政策措施,优化资源、土地、税收、金融、人才等要素配置

  政策润泽之下,全省白酒产业向规模化、生态化、集群化发展,并逐步在全国酒类市场占据重要地位,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贵州白酒香飘四海。

  白酒企业整体实力明显增强,生产技术工艺和流程日益成熟,产业工业队伍、研发队伍、营销队伍日益壮大,竞争实力不断提升,发展环境条件日益改善,形成以黔北地区、黔中地区、黔南地区为主的3个名优白酒产业集群——

  遵义市以沿赤水河一带,湄潭及董公寺两点的“一带两点”白酒骨干企业为主体,毕节市以贵州金沙窖酒等为主体,打造以酱香型优质白酒为主的黔北地区“贵州白酒”品牌基地。

  黔中地区以安酒、贵酒等为主体,打造以浓香型、兼香型、麸曲酱香型为主导的黔中地区品牌基地。

  黔南地区以青酒、贵州醇、匀酒等为主体,打造黔南地区品牌基地。

  一份来自《中国酿酒行业信息》的数据显示,2014年,贵州白酒产量居全国第8位,增速超过全国8.2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白酒工业企业完成销售收入472亿元,销售收入居全国第三位;白酒利润总额235亿元,利润总额跃居全国第一,利润率稳居全国第一。

  去年上半年,贵州省规模以上白酒产量实现23.61万千升,同比增长22.7%;完成工业总产值369亿元,完成增加值323亿元,同比增长11.5%。

  “未来十年中国白酒看贵州”,是贵州白酒产业的奋斗目标。贵州省将力争用5至10年时间,把茅台酒打造成“世界蒸馏酒第一品牌”、把茅台镇打造成“中国国酒之心”、把仁怀市打造成“中国国酒文化之都”,带动全省白酒产业快速发展,做大做强贵州白酒产业。

  化工 深化改革扶优促强

  2015年10月20日,贵州启动精细磷化工产业专利导航产业发展试点,充分发挥专利信息分析对产业运行决策的引导作用和创新资源的配置作用。

  这个消息透露出,贵州省化工产业精细化的路径日益清晰和坚定。

  2012年国发2号文件出台后,贵州立即调整十大特色产业版块的拉动。其中,化工产业的主攻方向正是精细化。

  充分利用磷矿资源优势,打造黔中磷及磷化工产业集群,积极发挥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支持开磷、瓮福、金正大、芭田等省内磷化工行业龙头企业着力延伸产业链条,引导中小企业围绕龙头企业重点发展下游精深加工产业和关联产业,促进形成精细磷化工产业集群,实现集聚发展、集约发展。

  按照存量与增量相结合,发展现代煤化工与提升改造传统煤化工相结合的原则,打造毕节、六盘水(含黔西南州部分市县)2个大型煤化工产业集聚区。

  依托贵州省丰富的重晶石、锰等矿产资源,重点扶持锰、钡、锌、汞等金属化工产品,鼓励开发精细钡盐产品,加快化工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形成共生耦合关系,增强企业盈利能力。

  发展到今天,全省化工产业依托资源优势,已形成系列主导产品,产出规模和产能逐步提高。目前,贵州省规模以上化工企业287户,从业人数近8万人。其中,磷化工企业94户,煤化工企业99户,橡胶、钡盐、农药及其他化工企业90余户。

  化工产业成长为规模总量突破千亿级的产业。2014年,全省化工产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041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233.9亿元,同比增长10.2%。2015年1至10月,全省化工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026.3亿元,工业增加值226.3亿元,同比增长10.3%。完成工业投资216.1亿元,同比增加8.6%,新开工亿元级重点项目73个。

  发展过程中,贵州省各级各部门积极扶持化工产业发展,引导各种资金投向产业技术升级、结构调整优化、企业技术创新、节能减排降耗等重点项目建设。

  深化改革,扶优促强。瓮福(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贵州开磷(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贵州宜化有限责任公司、黔桂天能焦化有限责任公司等大型骨干企业加快发展,通过资产重组、兼并、租赁、战略合作等形式整合资源,组建大企业大集团,向规模化、集群化发展。(王璐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