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全局 补短板 协调理念助推贵州均衡发展

01.12.2015  19:24

  十八届五中全会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坚持协调发展,成为决胜“十三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诀”。

  不谋万事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过去5年,贵州在协调发展这条路上努力探索,艰难前行却步伐铿锵。

  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协调,优化“五张名片”为代表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抢占先机的“五大新兴产业”蓬勃兴起,贵州“”得快、“”得好。

  推进人与环境协调发展,所有园区要配套环保设施、新上项目要符合产业调整要求、对有重金属污染的化工项目坚决说“”,设立生态红线,把住“绿色门槛”,贵州相信保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推进城乡一体协调发展,推动新型四化同步发展,实施扶贫攻坚,建设美丽乡村、促进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激发农村内生动力,在探索以人为核心的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推进区域协调,贵州全力打通开放通道、搭建开放平台,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加强与东盟的经贸交流,加快保税区、海关、无水港建设,发展活力不断迸发。

  统筹思维,协调搭配。一路走来,贵州努力用辩证思维谋划全局发展,辩证处理速度与质量、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改革与开放、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等各种关系,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相互促进。

  去年,贵州省取消1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GDP考核指标,相应增加现代高效农业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指标和权重。调整后,仅“就业与收入类”、“生态环境类”两项权重就占比44%。

  悄然变化的考核指标体系,折射协调发展理念的不断嵌入。这样的理念越来越多地被认可,并在贵州上下形成共识。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要实现高质量的协调均衡发展,注定了贵州必须盯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路障”、“痛处”,补齐“短板”,啃“硬骨头”。

  补交通“短板”,贵州近海近边近江潜在条件逐渐变为现实优势,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从2010年的1188公里增至2015年5000公里以上,今年年底将实现全省县县通高速公路,形成15条高速公路出省通道;贵阳至昆明、重庆、成都等高铁将陆续建成;全省9个市州均实现机场通航,以龙洞堡国际机场为龙头的“一干十三支”航空运输体系正在形成。

  补教育“短板”,坚持穷省也要办大教育,贵州从2012年底开始压缩行政经费5%支持实施教育“9+3”计划,从2013年秋季学期开始,全部免除省内中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学费,60%以上中等职业教育学生享受国家助学金。5年间,贵州投入3000亿元,“百校大战”迅速完成,花溪大学城、贵州职教城快速建成。

  补精神文明建设“短板”,凝聚贵州“精气神”,提升文化“软实力”。近年来,贵州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铸魂工程贯穿到精神文明建设各个领域,全省布局3万多个“道德讲堂”,在全国率先实现机关、学校、企业、农村、社区道德讲堂全覆盖;孔学堂大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境内外的影响力不断增强;深入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全省各行各业涌现出一大批模范人物,为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发挥了示范作用。

  啃产业转型升级“硬骨头”,贵州打破“资源依赖”崭新谋划,无中生有,高点起步、高位切入,倾力培育打造大数据、大健康医药、现代山地高效农业、文化旅游、新型建筑建材五大新兴产业。近年来,以大数据为引领的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增长62%,市场主体同比增长31%。以大健康为目标的医药产业较快发展,全省涵盖医药种植、医疗器械生产、医药研发、医药加工、休闲养生养老等行业签约项目达200余个。

  啃贫困“硬骨头”,把扶贫开发作为“第一民生工程”,贵州举全省之力向贫困发起“总攻”,通过实现“两个率先”,实施“六个到村到户”、“六个小康建设”两个载体,推进小额信贷、雨露计划、生态移民“三个品牌”,全力开展“三类帮扶”,贫困人口从2011年的1149万人减少到2014年的623万人,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3%,形成了“东油西薯、南药北茶、中部蔬菜、面上干果牛羊”的扶贫产业格局。

  啃体制积弊“硬骨头”,推动改革向“深水区”逐步挺近。从经济体制到简政放权,从社会管理到民主法治,从文化体制到生态文明,仅2014年,贵州大刀阔斧,99项重点改革任务逐次展开。今年,全省又确定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任务10大类30项。

  今年三季度统计显示,贵州经济在巩固中提升,在平稳中发力,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第一产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等多项指标增速名列全国前茅。

  三次产业共同发力、三大需求协同拉动、三个收入同步增长,尤其随着结构调整的深入推进,新产业、新业态不断培育壮大,改革红利和创新红利进一步释放,贵州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逐渐形成了多点拉动、多力支撑的新格局。

  国家层面利好政策更优、基础支撑能力更强、产业发展环境更好、新的增长点更具活力……即将过去的“十二五”,被视为贵州发展最快、变化最大、活力最足、成效最好、实惠最多的5年。探索协调发展,过去5年间贵州收获了巨大成就带来的喜悦;坚持协调发展,将成为贵州未来发展的“导航”,指引其开辟新征程。

  “唱和如一,宫商协调”。贵州下一个5年航程即将起锚,下好“十三五”发展这盘棋,贵州将坚持以协调理念促进发展平衡,围绕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总要求,重点实施大数据、大扶贫战略行动,瞄准重大产业发展、重大改革事项、重大生态建设、重大项目投资、重大平台支撑、重大区域布局、重大基础设施、重大民生工程等任务精准施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切实增强发展协调性,以区域协调发展形成发展合力,以城乡协调发展增强赶超活力,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使单项发展的动能聚合成推动“十三五”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劲势能,努力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的新跨越。(孙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