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日华裔导演李缨指导纪录片《靖国神社》在英国上映

13.12.2014  11:13

原标题:关注首个国家公祭日 旅日华裔导演李缨作品《靖国神社》英国首映

靖国神社》导演李缨在伦敦首映式之后接受记者采访。摄影:段雪莲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段雪莲)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来临之际,由旅日华裔导演李缨指导的纪录片《靖国神社》于当地时间12月12日在英国伦敦上映。

记录片《靖国神社》通过对在靖国神社制造过武士刀的一名老刀匠的跟踪拍摄,探究和阐述了所谓的“靖国精神”,向极端狭隘的民族主义及“战争美学”提出了挑战,反映了战争悲剧的本质和其为后世带来的沉重创伤。导演李缨表示,在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之际放映《靖国神社》,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当初促使他制作这部纪录片的契机,正是因为一次不同寻常的观影经历。

当时日本放映了一部记录电影,日本陆军拍摄的,讲日本军队当年怎么进入南京,举行入城仪式,在入城仪式上升起日本国旗,放日本国歌,在这个时候,我在现场竟然听到一阵噼里啪啦的掌声,当时我就象如临战场一样,仿佛听到了一阵枪声。这种感觉我讲过很多次,但每次提起来都是很鲜明的刺激。战争已经过了那么多年,那时候南京大屠杀已经过去了60年,为什么在日本还会有这种反应,这到底意味着什么?

历经十年的制作历程,影片最终于2008年在日本公映,引起公众巨大反响,成为日本影院历史上最卖座的纪录片。李缨在谈及他个人对靖国神社本质的认识时形容说,靖国神社是日本一个表情最为复杂的舞台。从明治时代到昭和到现在,它都是日本‘大和魂’的精神堡垒。战争与和平,殖民主义与爱国主义,名誉与耻辱,在这里交锋呐喊。他将靖国神社问题比喻为日本的战争后遗症。而这个症结如此复杂,需要中日双方都冷静客观地去面对。

在影片拍摄过程当中,我也接触到了非常多的普通日本老百姓,他们也都是很善良的遗属,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去参拜就是想要复活军国主义,不是这么简单的问题。它有着一种很复杂的情感在里面。

靖国神社》在日本公映之后,获得了当年日本电影观众联盟特别大奖。评委会在颁奖词中说“导演的视点切入了时代的本质,取得了确切的结果。”对于这样的评价,李缨在当晚英国首映式的讲话中表示:

遗憾的是,在这部电影里大家可以看到的,以‘靖国骚动’现象为代表的战争后遗症至今一直还在日本和东亚延续着,而且这显然不是一个短期能解决的问题。面对这种病症,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医生,而仅仅是一个患者,我所能做到的,仅是将自己条件反射地观察到的病症,尽量理性地呈现在世界面前,引发日本和世界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