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法院诉讼服务一条龙 搭建诉讼新平台

09.12.2015  10:40

人民网北京12月9日电 “听说西城法院有人可以帮写起诉状,我们一大早就过来了,省得还得花钱请人写。”从北京某区赶来西城法院诉讼服务大厅的李大爷在大学生志愿者的帮助下,拿到了一份标准规范的起诉书。

一位准备起诉儿女尽赡养义务的独居老人,在西城法院诉讼服务大厅接受了专业心理咨询师的辅导,听取了婚姻家庭法律领域专家的“定制建议”,并有人现场帮助拟定了起诉书,整个过程没有花一分钱。

这些是在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天天都能看到的景象。在这个480平方米的诉讼服务大厅里,有安检、导诉、查询、速裁、休息等8个功能区以及立案登记、诉讼费收取、诉调对接等5类11个窗口和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基地、心理驿站、专家解难等16个诉讼服务单元,服务项目多达28项。近年来,在大力推进后端专业化审判工作的同时,西城法院在前端全力打造诉讼服务、立案登记、诉调对接、小额速裁“四位一体”的大诉服新平台。特别是在诉讼服务方面,形成了专家窗口指导诉讼、心理驿站调解纠纷、大学生志愿者代写起诉书的全新模式。8年来,共接待群众咨询48555人次, 代书起诉书35533份。

记者在西城法院诉讼服务大厅看到,除了案件信息查询机、当事人休息区、导诉台、材料转交、档案查询以及残疾人轮椅、老花镜、饮水机等各项诉讼服务和人性化细节外,更受欢迎的是一系列具有西城法院特色的诉讼服务。

据介绍,西城区人民法院在工作实践中发现很多群众缺乏法律知识,而这部分群众又基本不符合法律援助范围。为了更好地践行司法,体现法院的人文关怀,西城法院诉讼事务管理中心与共青团中国政法大学委员会于2008年5月30日共同组建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基地,具体职能包括:每日由2至3人在校法学研究生作为诉讼服务志愿者到基地进行志愿服务;从事法律咨询、诉讼指导、材料代书、引导诉讼、便民服务等工作;针对不同时期和不同群众的需要,定期组织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队开展送法活动。

诉讼服务大厅的一角,是一间灯光柔和、布置温馨的心理驿站。心理咨询师小张的感触特别深:“其实很多人到法院来,都需要有一个情绪疏导的过程。有些当事人接受完心理咨询后,告诉我们不准备再起诉了。”小张是一名法制心理学硕士,每周到这里来三次,已经坚持了两年。今年上半年,心理驿站为289个人提供了心理辅导。心理驿站的旁边,是人民调解工作室,这是西城法院与西城司法局从2007年起合作的一个项目,多位从法检系统退休的老同志天天轮流在这里做调解工作。对于一些事实争议不大的纠纷,当事人经导诉台指引,可以来到这里先做调解工作,做通了就直接到法院对面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制作调解协议书,然后由旁边的小额诉讼法官直接进行司法确认。因为经过法院司法确认的裁定书有强制执行力,很多老百姓也愿意接受这种纠纷解决方式。

人民调解工作室的对面,还专门开设了一个专家解难窗口。“很多人到法院来,就想知道自己的事儿法律上是怎么规定的,专家就能满足这种需求。”流动导诉员小赵这样理解。专家解难窗口每天会安排劳动争议、婚姻家庭等领域的高等院校法律专家随堂坐诊,为前来寻求专业法律帮助的老百姓答疑解惑,评判诉讼预期,帮助群众理性运用司法资源,选择多元解纷渠道。“群众可能会需要的,都是我们要想到的,诉讼服务无死角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西城法院诉讼服务办公室负责人高玉峰法官说。(通讯员 曹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