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哲:西方的舆论干涉与香港的话语觉醒

22.10.2014  12:17
观察者网在《赫芬顿邮报》上刊文反驳彭定康 - 贵阳新闻网
来源: i.ssimg.cn

  凡发生涉及中国的政治事件,都算得上是观摩媒体世界之良机。比如香港“占中”,无疑戳到了西方媒体的兴奋点,但从其眼中流转到笔下,已然是放大缩小扭曲旋转后的“抽象派事实”。事发地香港的媒体,由于历史原因,也大多带有西方意识形态的色彩。但“占中”发生三周以来,媒体界也出现了一些变化。不妨把它们对香港“占中”事件的报道视作一次测验,那么谁的得分会“不及格”呢?

   老样子”的西方舆论场

  香港的发展的确出现了一些问题,可这绝非街头政治能解决的,它只会加大分歧、激化对立,频繁目睹街头政治的西方媒体早已心知肚明。当西方国家内部发生街头冲突,一般都会淡化处理,或高举“反民粹”的大旗;发生在非西方国家时,则旁敲侧击,或直接攻讦政府。

  这次事情既然发生在中国香港,自然“按常规”办理。但“占中”事件爆发两周,香港警察的冷静理性没有给守候多日的西方媒体任何机会,边鼓敲得虽响,也难唱出什么戏文。

  17日,西方媒体将焦点放在了香港警察清晨开始的旺角清场上,美国有线新闻网引用现场抗议学生的话称,警察一大早手持护牌出现,令很多人受到惊吓、感到紧张;香港特首亟待恢复对话,但强调香港对“大规模静坐”的忍耐是有限的,僵持不可能持续下去。

  遥想2011年,纽约爆发“占领华尔街”运动,并迅速向全美甚至全世界蔓延。可美国媒体迟迟不做报道,待到遮掩不住时,仍只是轻描淡写。

  2013年,瑞典首都发生持续一周之久的骚乱。观察者网专栏作家、春秋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宋鲁郑当时指出,该事件具备热点新闻的各种元素,却又被西方媒体所冷落。

  如今场景换到香港,态度就截然不同了,不仅大力炒作,而且将其称为“促进民主的革命”。

  西方媒体的触角几乎已伸进中国各个角落,为何还会出现如此简单甚至鲁莽的二元对立判断?

  上月28日、29日,香港成千上万抗议者包围港府办公室及城市主要街道时,西方媒体就开始下了惊悚定论。英国《金融时报》评论称,“占中”是中国政府25年来“面临的最严重的政治挑战”。英国《泰晤士报》则断言“中国会毫不犹豫地镇压香港的抗议活动”。《纽约时报》与其观点类似,称中国领导人缺乏应对此类事件的工具。《经济学人》杂志的封面文章标题着实“醒目”——《党与人民对抗》,“革命”的字眼则几乎充斥在所有的报道中……

  当时美国和英国官方尚未发声,有英国媒体便冷嘲两国政府,称其反应几乎可以被忽略。

  然而,在15日的驱散行动中,部分示威者有备而来,配备了口罩、眼罩和雨伞,在香港警方多次劝喻及警告下,仍拒绝听从,并与警务人员推撞。警方被迫使用最低武力,用手及盾牌推开非法集结人士,并使用胡椒喷剂。行动当中,4名警务人员受伤。其中一名警员被示威者推跌,导致右肩脱臼,另一名警员被示威者雨伞刺伤眼角。

  事件发生后,美英媒体立即大肆渲染报道。美国《时代》周刊16日称,本次殴打事件发生在香港时间15日早些时候,是近三周“支持民主”抗议中最暴力的一次。BBC报道中,对造成多名警员受伤的后果只字未提,事件被演绎为“警察殴打手无寸铁的抗议者”。

  17号,《华盛顿邮报》则称,香港的混乱示威还没有进入终局,并借前港英官员之口,指责港府利用黑社会。

  前港督卫奕信10月16日在英国上议院关于香港问题的辩论中表示,香港警方处理“占中”的措施是适当的,没有明显证据证明中国违反了《中英联合声明》 。但《金融时报》等主流英媒,根本不予报道,反而大肆渲染、指责警察清场。

  英美舆论场里偶尔也有客观、公正的描述与阐释,例如观察者网在美国《赫芬顿邮报》上对彭定康的反驳,但其他外媒往往视而不见,以“民主”“普选”等单调的名词,攻击香港回归后丰富、实在的民主实践。

观察者网在《赫芬顿邮报》上刊文反驳彭定康

  大部分西方媒体显然仍未改变认知中国的逻辑与方法,是专业素养不足,还是背后有什么别的原因,相信大家都心知肚明。

   新气象”的香港媒体界

  香港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又是事发地,媒体中不乏饱受西方意识形态浸润者,和地方激进主义者。不得不承认,自占中最初起意开始,香港媒体不乏“同情”“嘉许”与“鼓励”,在某些媒体上,甚至是压倒性的声音。然而,这两天的港媒则颇有些新气象,出现了不少反思“占中”的理性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