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山县西江镇“一业带三产”成为开启富民强镇的“金钥匙”
近年来,雷山县西江镇立足文化旅游资源,坚持在共性中显特色,在特色上求发展,深入实施“”发展主战略,坚持围绕旅游抓茶叶、围绕旅游抓民族手工业、围绕旅游抓特色经济,探索出了一条以“一业带三产”的发展新路,促进了群众增收致富。
旅游掘开致富路
仲夏时节,西江苗寨每天迎来游客近万余人次。
但谁会想到,10年前,西江苗寨在趟在大山里睡大觉呢?
短短的几年时间,西江苗寨发生如此的巨变,功归于2008年贵州省第三次旅游发展大会在苗寨成功召开后,西江旅游得到有效开发。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随着游客量的增多,西江景区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旅游服务行业逐步实现了广覆盖,由2007年的农家乐和民族工艺品加工销售等几种行业发展到现在涉及农家乐、民族工艺品加工销售、餐饮住宿、休闲娱乐、文化展示、民族服饰出租、房屋出租、照相、导游、旅游观光车、车辆停放管理、交通运输等10多种行业。目前西江景区现有企业6家。个体工商户由2008年的65户增加到现在的523户,增长了8倍。其中,“苗家乐”接待户从40户发展到现在的148户,增长3.7倍;民族工艺品店从28家发展到91家,增加3.3倍;餐饮店从8家发展到79家,增加9.9倍;从事银饰加工销售36户、民族服装出租及民族服饰销售95户、百货小商品、特产及副食等其他经营户74户。2012年缴纳税金600多万元。西江景区还出现了一批农村经济人,从事农副产品、民族工艺品等收购、批发、销售,进一步盘活了农村经济市场。旅游行业的发展,拉动了交通运输、电力、金融、保险等事业的发展。
旅游让农民不再东南飞
西江乡村旅游的发展,已成为农民就业的重要渠道,很多农民根据自身的特长在家门口就业和返乡创业。目前,西江村90%以上的农户通过各种形式直接参与旅游,直接就业2800余人,占总人数的48%以上,较2008年以前有了大幅度增加。如民族文化展示人员从2008年的60余人增加到现在的400余人,从事餐饮、产品销售服务人员从260余人增加到了1200余人,景区专门的管理和服务人员从12人增加到460人,农村经济人发展到现在的60多个。随着人流量的增加,还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西江村有10多名残疾人通过擦皮鞋、餐具清洁等实现了就业。同时,交通运输、农产品批发销售、特色小吃服务、酒吧(休闲吧)服务、服饰出租、食品加工、酿酒业、工艺品制作等其它行业拉动就业2600 余人。此外,村民通过打短工(如物资倒运、房屋建设、农事生产、农家乐临时服务等)的形式实现就业也比较普遍。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极大激励外出务工青年返乡创业热情,部分返乡创业青年如李珍、周英等抓住机遇发展农家乐接待成功致富。西江村近年来新增加的100余户农家乐接待户中,90%是外出务工青年返乡创业;西江村8户上规模的种养殖户全部是外出务工青年返乡创业。同时,也掀起银匠回归潮流,目前已有25名银匠从上海、贵阳、凯里等地回到西江从事银饰加工销售,如李光雄等,年纯收入超过100万元。据统计,西江村外出务工的1100多名农民已有820多名外出务工青年返乡创业和就业。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拓宽了当地农民的增收和就业渠道,实现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民族文化旅游的不断发展,使农村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价值不断增加,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将市场拉到家门口,使农村生产的农副产品就地消费,降低了运输成本,提高了市场价格,促进农民增收。目前,西江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提高,2008年为2050元,2014年为9400元,比2008年翻了4番,其中来自旅游收入为6500元左右,占全部人均收入的70%以上,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旅游促群众观念转变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使西江群众思想观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开放意识、发展意识和市场意识明显增强。一是开放意识增强。在旅游业没有发展之前,相对闭塞的西江千户苗寨群众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比较闭关自守,思想观念保守。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许多思想观念和新生事物不断涌入,经济条件的好转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山村群众逐步接受了各种外来的先进观念和文化,如外来的礼仪文化、语言文化和经营管理理念等广泛被村民接受。二是发展意识增强。在发展机遇面前,西江村和附近村寨村民摒弃了“等、靠、要”的思想,主动出击,多方面创造条件创业发展。截止2015年5月底,西江村村民贷款金额累计达到4500余万元,大部分资金都投入到房屋建设、农家乐接待设施建设、商品批发销售、种养殖业和交通运输等行业,村民收入大幅度增加。附近村寨看到西江村的建设发展带来较大的效益后,发展意识也得到增强,像白碧、干荣、营上、连城等村,积极争取项目,农村危房改造、一事一议等项目工程得到较好推进,村寨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容寨貌得到改善,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三是市场意识增强。各种农特产品和民族工艺品市场需求量大的现实,促进了农民市场意识的增强,农村种植结构从过去的单纯的粮菜结构向粮、水果、水产、畜禽、蔬菜等多元化结构转变,不断地适应市场需求,增加了农产品的经济效益。此外,由于市场意识的增强,部分农家乐建立了自己的网站,通过网络宣传和网上订房订餐等现代方式拓展市场。
旅游推动原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由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民族文化展示、保护和传承以及建立民族文化保护补偿机制带来的经济效益,增强了西江村群众的民族文化保护意识和民族自豪感,形成了良好的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氛围。一是建设和挖掘了一批民族文化展示景点。完成西江苗族博物馆、鼓藏头、活路头、纺纱刺绣点、家庭博物馆等景点的开发和打造,组建了西江艺术团、古歌演唱队、民族文化展示队伍和十二道拦门酒队伍等,民族文化挖掘、保护和传承的阵地建设得到加强,民族文化展示形式更加丰富。二是民族文化保护传承队伍不断发展壮大。通过文化展示、景点建设管理等形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群众参与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三是建立了民族文化保护新机制。制定出台了《西江千户苗寨民族文化保护评级奖励办法》,每年从门票收入中按18%的比例拿出资金对保护原生文化的老百姓进行评比奖励。建立节假日、苗族节庆日举办民俗文化展示活动和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机制,组织广大群众参与民族文化展示和培训,有效提高了群众参与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积极性,较好地实现了民族文化保护和旅游开发的互动双赢与和谐发展。同时还成立了西江村老年协会等村民自治组织,进一步修订完善西江村《村规民约》,充分借助村规民约的内在权威性,把景区管理的相关规定运用村规民约来规范,以保证村民对景区秩序的维护与景区管理的有效参与。此外,我们还积极探索核心景区房屋建筑保护委员会,推动群众建房群众决策的预审预批工作机制,使群众建房按规按貌有序推进;积极探索西江千户苗寨消防“十户联保”工作机制,有效地推动了群众参与消防工作,保护苗寨的自觉性。
旅游让农村面貌“靓”起来
2008年以来,相继修建了朗西旅游公路和连(城)排(乐)公路,加上凯里经西江至雷山高速公路年底建成通车,进一步增强西江景区可进入性,又极大地改善了西江及附近村寨的出行条件、提升了发展环境。规划建设了寨内步道、排污系统、人饮消防等设施,并对寨内进行环境综合整治,改善了村容寨貌;完成西江寨内空地、背后山坡和旅游公路沿线绿化造林280亩,通过免费发放树种花种等措施动员群众在房前屋后都会栽花种草,美化家园。通过建设和整治,西江村民的环境卫生意识和生态意识逐步增强,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同时整合“雨露计划”等扶贫资金,大力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基本实现农村每户有一人掌握1至2门实用技能。夯实文化惠民工程,提振西江人民同步小康的精气神,有的村寨配备了健身场所,有的建起了民族文化芦笙场,还有的开办“农家书屋”,不断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旅游促特色产业迅速发展
围绕旅游抓农业产业发展,西江镇集中连片实施“茶、果、畜、菜、药”等特色经济项目,绿色茶叶、白色天麻、金色梨子、蔬菜等多彩农业点辍雷公山腹地,构成一幅幅色彩斑澜的画卷。2015年,充分整合龙塘、北建、猫鼻岭等边远村寨资源,建立农业产业园区1个。发展茶叶、药用玫瑰、香菊花、青钱柳、荷花、稻田养鱼等项目700余亩;建立标准茶园8个;家庭农场14户,建立特色种养殖基地9个;发展刺绣合作社3个;建立手工刺绣展示基地4家,发展家庭博物馆14家。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为旅游“扩容添彩”,旅游又为现代农业“提质增效”,通过“公司+农户+基地+合作社”的形式促进产销衔接,目前农业开发与旅游发展逐步实现共赢。
(毛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