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秀区:在废弃物中寻“宝”
强化环保理念 保住两江源头
——看西秀区如何在废弃物中寻“宝”
图为绿色动力公司。
生活垃圾发电 废品废物供热
在全省第三次项目建设观摩会来临之际,记者走访了安顺绿色动力再生能源有限公司,所到之处机器轰鸣,车间内都是工作人员忙碌的身影,企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气象。
走进公司,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高耸的白色现代楼房,“绿色动力”四个大字特别醒目,公司内各类绿化郁郁葱葱,生机盎然,池塘、绿树、草坪相映成趣,一幅如诗如画的生态美景徐徐展开,大厅里,“绿色动力”垃圾焚烧发电厂工艺流程相当的规范,安全、环保、文明、高效让记者感受到了这家企业的正能量,在发电车间的总控室内,工作人员忙碌的身影正来回穿梭。
据了解,安顺市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位于西秀区轿子山镇,是绿色动力集团与西秀区政府以BOT方式投资建设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工程项目,集垃圾收集、储运、焚烧、发电、供热、沼气利用和炉渣制砖于一体的综合性垃圾资源化项目,公司整个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主要由卸料车间、垃圾池、燃烧锅炉房、烟气净化车间、汽轮发电机组、渗滤液处理站6大区域组成。目前,公司每日处理垃圾达700多吨,项目一期工程建成并网投产并进入商业试运行阶段。
记者在公司的卸料大厅看到,一辆垃圾车将垃圾倒入垃圾储坑。此时,尽管储坑里已经堆积了上百吨的垃圾,但站在坑边的记者并没有闻到异味,可见,该项目是绿色环保无污染。
公司运行部经理姚清介绍说,“垃圾储坑上方有吸风设备,使垃圾坑和卸料大厅处于负压状态,垃圾产生的沼气等有臭味的气体将作为‘燃料’吸入焚烧炉内。因此,无论是在控制室、卸料大厅,还是在焚烧区,都闻不到垃圾的味道。”
垃圾燃烧产生的能源除用于发电或供热外,下一步,公司将把炉渣用以制砖,渗滤液产生的沼气再利用进行发电或供热,飞灰经水泥固化后进行卫生填埋,彻底消除了生活垃圾的二次污染,真正实现了垃圾处理的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让城市的生活垃圾“变废为宝”。目前,公司已和贵州电网公司签署合作协议,未来将走上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结合的良好发展之路, 安顺绿色动力再生能源有限公司景浩总经理对记者说。
吃掉餐厨垃圾 吐出“清洁能源”
天然气、农业沼液肥、生物柴油、粗油脂……这些产品您不一定知道是怎么“变”出来的,其实并不复杂,秸秆、粪污、餐厨垃圾等这些废弃物经过粉碎、分离、发酵后便可“变废为宝”了。
11月11日,记者走进贵州鸿能环保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公司餐厨垃圾无害化预处理车间里,公司总经理黄建成告诉记者,公司回收的各类垃圾,在这里通过餐厨处理设备粉碎后,进行三项自动分离,分别分离成油、水、渣三个部分,然后再通过不同的管道输送到不同的地方提取加工,大约经过35天的发酵后,废物便变成了有用品。
贵州鸿能环保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位于西秀区七眼桥镇,公司的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项目——《特大型车用CNG沼气工程项目》(含《安顺市中心城区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和《生物质秸秆固体成型燃料项目》)是全国首批108个示范县项目之一,是贵州省目前唯一获批的在建项目,项目总投资1.8亿元。
据了解,该项目分三期完成,项目一期目前已全部建成完工,本月底正式投产。项目建成后,将年产车用燃气(CNG)365万立方、秸秆固体成型燃料9万吨、优质有机肥1.71万吨、沼液5.58万吨、粗油脂750吨,日处理城市餐厨垃圾100吨、秸秆300吨、粪污50吨,解决200余人就业,实现年产值3000多万元。
建筑垃圾变身保温砖
在机器的轰鸣声中,建筑垃圾粉碎,加入水泥、矿渣、水等拌合后,经机制复合蒸养,一块块保温砌块在通过各种程序后,从生产线上出来。近日,记者在西秀产业园区内的中城建恒远(贵州安顺)新型建材有限公司看到,目前,年产400万立方米混凝土(EPS)自保温砌块生产线正平稳有序运行。
“目前,公司一期项目第一条生产线已投入生产,第二条生产线于8月底完成机械设备的安装,预计本月中下旬即可投入试运行。”中城建恒远(贵州安顺)新型建材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邓召杨说道,该公司的建筑垃圾再生混凝土保温砌块项目占地2000亩,总投资20亿元,项目计划用5年时间分三期建设。一期80万立方米,投资金额4.2亿元,于2012年8月18日开工建设,第二条生产线增加了面料系统,投入运行后,不仅可以生产混凝土保温砌块,同时还可以生产透水地砖。
据了解,该公司生产的混凝土保温砌块,已申报国家专利74项,替代了传统的高能耗、低附加值的墙体材料,在安全、节能、环保方面填补了国内空白,系统解决了目前建材行业资源、能源高消耗、高污染问题,找到了一条产业化的新路。
邓召杨告诉记者,该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导向,兼具环保和节能双重作用,能充分利用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大量废弃物,变废为宝。项目全部建成后,年生产能力将达400万立方,年消纳城市建筑垃圾约300万吨,年节约土地约500亩,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0.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2万吨,年产值22亿元,解决就业2500余人。(王萍 刘景钰 鲁开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