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字如面,你好吗?
图/文 武敏 向忆峰
一封家书,是丈量家人之间的物理距离,也是连接彼此心间的一条线。家书记载着一笔一划的惦念与牵挂,漂洋过海,见字如面
5月15日国际家庭日、同时也是贵州省第一个家庭教育日,由贵州省妇联、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共同主办,贵州美术馆、贵州省家庭教育学会承办的举办的“家和万事兴—家教家风主题展”暨贵州省家庭教育日宣传展示活动在贵州美术馆举行。
活动现场
来自脱贫攻坚一线和基层群众的家庭,展示了他们在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方面的事迹,讲述了他们在家庭文明建设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故事
驻村第一书记樊昌群,用一封家书,述说对孩子的深深思念。自己所在的庙友村,现在进村产业路已经修通,全村85户贫困户也全部脱贫。同时感谢在脱贫攻坚的路上感谢有家人的支持
演绎家书背后的故事
据了解,全省各级妇联深入开展寻找“最美家庭”、推选“五好家庭”活动,四年多来,共寻找省级“最美家庭”150户,推选全国“最美家庭”75户,家庭文明建设工作形成了独特工作品牌,为提升家庭道德文明素质、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以家庭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发挥了积极作用。
贵州美术馆
自5月15日起至6月30日,“家和万事兴——家教家风主题展”暨贵州省家庭教育日宣传展览在贵州美术馆展出(原贵州省博物馆)。
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慕德贵,省政协副主席罗宁,省妇联主席杨玲等一同参观“家和万事兴—家教家风主题展”
展览通过家范传世、风范长存、和合新风三部分,展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红色家风,介绍古代先贤的传世家训,讲述当代家庭的文明故事,同时还展示了我省脱贫攻坚主战场上扶贫工作者的奋力拼搏及家庭、亲人无私的支持鼓励和奉献。
从先秦到明清,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家训可谓汗牛充栋,有些堪为经典,国人家喻户晓。我们从中遴选出三份家训罗列如下。这些家训出自各色人等之手,既具有很广泛的代表性,又是经典中的经典。我们愿与读者一起来赏析。
颜之推的《颜氏家训》
【作者】颜之推(531~591),字介。颜氏原籍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北),先世随东晋渡江,寓居建康。南北朝时期中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他经历南北两朝,深知南北政治、俗尚的弊病,洞悉南学北学的短长,当时所有大小学问,他几乎都钻研过,并且提出自己的见解。他的理论和实践对于后人颇有影响。
【故事】颜之推“生于乱世,长于戎马,流离播越,闻见已多”。他本着“务先王之道,绍家业之业”的宗旨,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处世哲学、思想学识,写成《颜氏家训》一书训诫子孙。全书共有七卷计二十篇,各篇内容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但主要是以传统儒家思想教育子弟,讲如何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等,其中不少见解至今仍有借鉴意义。如他提倡学习,反对不学无术;认为学习应以读书为主,又要注意工农商贾等方面的知识;主张“学贵能行”,反对空谈高论,不务实际等。书中许多名句一直广为流传,如:“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与瞑目而无见者也。”“父子之间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矣。”“有志向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等等。
【圈点】历代统治者对《颜氏家训》非常推崇,甚至认为“古今家训,以此为祖”,被后世广为征引,反复刊刻,虽历经千余年而不佚,可见《颜氏家训》影响之大。
李毓秀的《弟子规》
【作者】李毓秀(1647~1729),字子潜,号采三。山西省新绛县龙兴镇周庄村人,生于清代顺治年间,卒于雍正年间,享年83岁。清初著名学者、教育家。
【故事】李毓秀的人生经历平实,性情温和豁达,因而缺少传奇故事。年轻的时候,李毓秀师从同乡学者党冰壑,游学近20年。科举不中后,就放弃了仕进之途,终身为秀才,致力于治学。精研《大学》《中庸》,创办敦复斋讲学。来听课的人很多,门外满是脚印。太平县御史王奂曾多次向他请教,十分佩服他的才学,被人尊称为李夫子。他根据传统对童蒙的要求,也结合自己的教书实践,写成了《训蒙文》,后来经过贾存仁修订,改名《弟子规》。《弟子规》共有360句、1080个字,三字一句,两句或四句连意,和仄押韵,朗朗上口;全篇先为“总叙”,然后分为“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弟子规》浅显易懂,押韵顺口,文风朴实,说理透彻,可谓谆谆教诲,循循善诱,在我国清代教育史上有一定的影响。清代后期成为广为流传的儿童读本和童蒙读物,几乎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有同等影响。
【圈点】《弟子规》看似一本不显眼的小书,实际上汇集了中国至圣先贤的大智慧。
欧阳修的《诲学说》
【作者】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后人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一起被世人称为“唐宋八大家”。
【故事】欧阳修4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对他的教育很严格。为节减开支,母亲用芦苇、木炭作笔,在土地或沙地上教欧阳修认字。母亲还经常用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来启发他。因此,成为文学家后的欧阳修在家训中希望儿子能继续养成读书的习惯,并从书中学会做人的道理。于是他在教导二儿子欧阳奕努力学习时写下《诲学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他教诲儿子努力学习,以不断提升自身修养。
(编辑 王文竹 责任编辑 谭淑元 2018年5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