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发展 集中代养

12.09.2014  17:00

规模发展 集中代养

———思南县羊产业转型记

 

 

 

 

        思南县发展羊产业源于2008年,初期采取“猪、牛、羊”等畜牧产业一把抓,产业规模上不去,效益不明显。2011年初,该县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重点发展养羊产业的政策规划,采取给每户贫困农户发放20只基础母羊的“借母还犊”模式带动农户脱贫。
然而,接踵而至的管理技术、养殖技能掌握不到位等问题成为了产业发展的绊脚石,饲养成功率不高,亏损率大,农户对“养羊致富”认识不清,甚至发生过农户偷卖种羊等现象。养羊产业发展规模一直受该小农经济发展模式的制约。

转型走集约化道路
        贵州省扶贫办党组成员、总畜牧师田志清在考察思南生态养殖畜牧业时曾表示:“贵州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方向要从农户分散饲养转向适度规模小区养殖,组织模式从单家独户转向农民专业合作社,贫困农户在产业发展中是弱势群体,在龙头企业、大户与农户的利益机制里,不妨给农户来点实在的‘干货’,保证农户的利益分成。
        此后,思南县转变发展思路,立足县内资源优势规划产业带,在全县27个乡镇中,选取12个饲草资源丰富、养殖基础好的乡镇规划布局,沿公路发展。引进龙头企业带动发展,大力发展规模养殖,以“联合养殖、集中代养”两种方式推进产业发展。
        通过改进组织模式,组建专业合作社,成立协会,逐步走上“协会+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的路子。引导农民自愿组织、发动能人,组建养羊专业合作社,由专业合作社负责统一管理、统一技术、统一出售,提高合作社、农户的自我管理发展能力,解决了项目成功率不高和扶持贫困户不多的突出问题。同时,转变扶贫资金投放方式,由原来“投放羊”改变为“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的方式,兑现项目资金补助,从而促进项目的推广力度和提高农户积极性。
集中代养模式引领农户发展
        2013年,思南县引进贵州绿量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发展种草养畜,公司立足于持续发展,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目前,该公司已在高山草原生态养殖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立养殖基地1个,占地面积35000亩,该基地以种植多年生优质黑麦草为主,以放养的方式规模化养殖优质波尔山羊。公司还建立了肉羊屠宰场,下一步拟建肉羊深加工厂,完善产业发展链。
        为带动农户发展,2014年,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公司利用160万扶贫资金替80户农户代养山羊。代养期为3年,三年内保证每户农户每年均有1000元以上的利益分成,三年后将投入的160万元本金的百分之五十分返还给农户,百分之五十用以公司发展。同时,三年内,公司负责给农户进行养殖培训,以期在三年后农户能够有成熟的养殖技术来喂养山羊,成为公司的合作养殖户,公司负责回收农户养殖的山羊,解决农户的销售问题。
        该公司副总经理蔡正荣说:“集中代养有利于让农户学到技术和管理经验,为以后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也让公司有更多的资金去开拓市场,更好的带领农户发展,是一个双赢的举措。
村两委带头  贫困农户齐发力
        思南县在大坝场镇小德浩村采取集中养殖,贫困户带贫户模式发展。主要针对全村94户贫困农户的具体情况,采取“由村委会统一安排,村干部个人垫资及贷款集中修圈,贫困户项目补助用于购羊,聘用贫困农户为饲养员集中饲养,利润的30%回归村级集体经济积累、70%归养殖户,羊产权归养殖户,圈舍属村集体所有”的贫困户带贫困户的发展模式。
        据了解,小德浩村共229户879人中贫困人口达322人,属典型的偏僻落后山村。自2013年新一届领导班子成立后,该村以村支两委作为产业发展“领头羊”,通过吸纳外出务工个体经济富余户作担保贷款、个人垫资等融资手段,先后投入资金50多万元,探索并创建了“聚心农场”这一新村级产业发展模式。
乡亲们以流转土地或土地入股,由“聚心农场”统一规划,发展种植、养殖业,而村民集中在农场上班,采取企业管理模式,以每人每天50元(半劳动力每天30元)的标准领取工资,集体农场盈利产生的效益,则按土地入股比例参与分红。
成效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车行至绿量公司的养殖基地,绿草地里随处可见成群的山羊,迎面吹来一阵阵凉爽的风,让人仿若置身世外桃源。曾经石漠化严重的几万亩荒山如今绿草遍地,犹如世外桃源。绿量公司副总经理蔡正荣诙谐的说:“在这种地方生活,我一定会长寿的。其他地方哪里能有这样的空气与草原哦。思南可以算得上小‘呼伦贝尔’草原了。”绿量公司的饲养基地有着良好的生态循环系统,种植的牧草和秸秆用以喂养山羊,山羊的粪便有生态肥厂进行加工,做成肥料用来种植牧草。
        目前绿量公司已经投入1000万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圈舍、路面硬化等,今年山羊总存栏量将达到1000只。公司拟在贵州省三大牛羊交易市场思南县塘头乡建立专业销售平台。除了实施代养模式带领农户发展外,该公司还与150户贫困农户签订联合养殖协议,多种模式带领农户发展。
        在公司的示范带领下,养羊致富效应显现,在绿量公司打工的大河坝镇猿山村村民丁朝军已经决定再过段时间把在外打工的儿子叫回家来养羊,“养羊很赚钱,比打工强。”他乐呵呵的说,在打工的这段时间,他学到了不少养羊技巧,想趁着公司的帮扶机会好好发展一下。
        绿量公司的带动发展只是思南县创新养殖产业发展机制的一个缩影,与此同时,该县还在大坝场建立了双红种养专业合作社,建成了黄金坪羊良种扩繁场,吸纳了更多的贫困农户,采取“合作社与农户”进行利益连接,形成了联合养殖、集中代养、土地出租、入股分红、劳务用工等多种形式的利益连接,解决了闲置土地得以利用、闲散劳动力得到就业,草山草坡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不断推动产业发展。
栏里肥牛羊  农户喜洋洋
        目前,小德浩村“聚心农场”已建起养羊场2个、养猪场1个,占地总面积达2000平方米。此外,村里还投入15万元、20亩地发展水产养殖业。据统计,目前“聚心农场”已吸引89户、350多名村民参与进来。
        从广州番禺返乡的杨德军,不仅参与了“聚心农场”,由于写得一手好字还担任了由村集体出资兴建的便民服务超市管理人一职。“细算起来我上半年差不多有3万多元收入,这比在外打工强多了,还可以照顾家,如今思南养羊产业是发展得越来越好,我们村的养殖场的分红也会越来越多,想着就觉得日子有盼头啊。”杨德军一脸喜悦地说。
今年,思南县有82户进行联户养殖,建成21个养殖场(点),全县存栏羊15.84万只,养羊产业初具规模。
记者手记
        思南有着天然的高产草场和良好的气候资源,非常适宜发展生态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养殖规模从农户分散饲养转向公司农户一体化养殖,组织模式从单家独户转向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链由单一的种羊饲养到完善的深加工企业的建立和销售平台的拓宽等等,思南县的探索,正是我们要大力总结和推广的发展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