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禁年”不是“涨价年”,禁令力度不能减
11.09.2015 00:02
本文来源: 贵州地方新闻网
8日,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景区门票价格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相关部委将从今年9月起开展为期一年的门票价格专项整治工作,其间,对实行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的景区,各地原则上不出台新的上调门票价格方案。(9月9日 《京华时报》) 从80%景区承诺不涨价,到纷纷调价,再到国家禁止涨价,这唱的是哪出? 先有旅游协会倡导景区不涨价,80%的景区发出承诺不涨价,但是眼看中秋、国庆小长假临近,部门景区又上调了门票价格,接着国家一纸“禁令”对实行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的景区,各地原则上不出台新的上调门票价格方案。这一系列的动作经过媒体报道后,在网络上引起了强烈的讨论。 门票成了“唐僧肉”,谁人不想吃? 门票收入在一些地方的财政收入中占了比较大的份额,那么提高门票价格就成了快速增长地方经济的必要手段,门票自然而然就成了“唐僧肉”,就像新闻中所曝光的:近期多地景区门票价格上涨或者准备上涨,其中不乏违规调价。 景区要发展还得摆脱门票经济。 从门票价格上涨或者准备上涨的景区来分析,涨价理由不外乎是为扩建园区、提高服务质量、观光人数多到无法负荷以价制量等。门票作为景区,乃至地方经济的主要收入,其无休止的上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景区的发展。 一方面门票涨速度过快、幅度过大,使得一些游客难以承受,失去这部分游客的同时丧失了收入。另一方面游客对景区特别是高等景区具有刚性需求,无论涨多少,都有人买。但是高额的门票与优质的服务不对等,使得游客“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这不仅伤害的不仅是游客,更是景区的利益。景区要想发展还得摆脱门票经济的约束,作为地方政府也应该放开“无形之手”,交由市场来管理。 想不挨批,不如把收入拿出了晒一晒。 群众肯定不希望景区门票增长过快、过高,但是景区门票“三年一调”成了理所应当。景区门票价格上涨,屡屡引起公众的争论甚至质疑。要想消除群众的质疑,不如把门票收入拿出了晒一晒。 一方面引入群众监督,减少质疑。景区变被动为主动,把门票收入公布出来,接受群众的监督,使得门票的收入开支“全过程透明”,才能减少误会。另一方面要形成科学的门票价格调整机制。大部分景区属于公共资源的历史文化景区,其本身具有公共属性,应建立起合理成本加合理利润的门票形成机制。三方面加大处罚力度。对于违规调价的景区,要加大处罚力度,形成法规的威慑力,以绝后续。
本文来源: 贵州地方新闻网
11.09.2015 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