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绿色成为贵州发展“最靓丽底色”
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斑头雁等鸟类在飞翔。5年来,贵州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乔啟明 摄(贵景网发)
作为长江上游地区唯一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着力构建长江、珠江“两江”上游绿色屏障,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打造绿色家园、完善绿色制度、筑牢绿色屏障、培育绿色文化“五个绿色”,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截至2019年底,贵州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9.95%,县城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超过98.3%,主要河流出境断面优良率100%。全省绿色经济占比达到42%。
“绿色”已成为贵州重要的生产力、竞争力,是贵州发展“最靓丽底色”。
绿色家底越来越厚
中央指出,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贵州用“五个绿色”,务实推进高质量发展——
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经济。坚持多彩贵州拒绝污染,聚焦发展生态利用型、循环高效型、低碳清洁型、环境治理型“四型产业”。
因势利导建造绿色家园。率先划定生态保护红线,25个县被列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城市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90%以上。
持续用力筑牢绿色屏障。大力实施“青山”“碧水”“蓝天”“净土”4大工程;强力实施10大污染源治理和磷化工、火电等10大行业治污减排全面达标排放专项行动,启动实施磷石膏“以渣定产”,实施草海综合治理5大工程,全面全域取缔网箱养鱼。
与时俱进完善绿色制度。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省级空间规划、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等国家试点,取消地处重点生态功能区的10个县GDP考核,强化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实行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问责。
久久为功培育绿色文化。连续十年举办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将每年6月18日确定为“贵州生态日”,举办“保护母亲河·河长大巡河”和“巡山、巡城”等系列活动。
绿色经济持续壮大
近年来,在工信部公布的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名单中,中伟新材料、富智康精密电子、惠水西南水泥、贵阳海信电子、百灵制药、黔桂金州等多家企业成为国家绿色工厂。
贵州大力实施绿色经济倍增计划,书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精彩篇章——
加快传统产业和能源工业转型升级,加大绿色新动能新经济培育力度。贵州相继出台发展“四型产业”的系列制度措施。
持续推动绿色经济“四型”产业做强做优。2019年,绿色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2%左右,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评价考核获国家通报表扬,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位居全国第1。大生态工程包和绿色经济工程包项目开工265个,完成投资188亿元。
深入推进“千企改造”。2019年对1256户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完成投资1050亿元。10家绿色工厂、4个绿色园区入选国家绿色制造名单,1家企业入选国家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
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2019年,大生态示范企业库第一批入库企业达60家。深入推进磷化工企业“以渣定产”,推动石膏砂浆等产品应用,新增磷石膏利用能力200万吨以上。淘汰黄磷等落后产能194.4万吨。
贯彻绿色信贷政策、积极推动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工作。2019年贵州已纳入国家PPP综合信息平台管理库的生态环保类项目达56个,总投资551亿元。
绿色发展深入人心
兴义万峰湖水碧波荡漾,铜仁梵净山一片翠绿,湄潭万亩茶园待春而发,都匀绿博园内生机勃勃……贵州大地绿意满满。
在贵州,绿色发展深入人心。
用好绿色发展指挥棒,抓住绿色发展“牛鼻子”,用绿色发展理念衡量工作、指导行动,贵州在全国31个省(区、市)率先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用严于国家的标尺作为干部管理考核的重要依据,将市州党政领导班子工作实绩考核中“生态环境”的考核权重增加到16%;相继出台《贵州省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划分规定(试行)》《贵州省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问责实施办法》,建立了国内首个地方党委、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
加强绿色贵州建设。全省开展绿色贵州建设行动计划、森林扩面提质增效行动计划,同时,构建绿色生态文化体系。每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省市县乡村五级干部上山植树,生态日下河巡河已成为制度安排。编制大中小学、党政领导干部生态文明读本,将生态文明建设内容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高校开设生态文明相关专业,建立省级重点学科19个,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加强生态文明研究。充分利用新时代学习大讲堂开展生态文明建设领域专题讲座,广泛宣讲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营造生态文明建设的浓厚氛围。(记者 杨静)
[责任编辑: 栾小琳 刘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