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群众享受到更多的改革红利
让群众享受到更多的改革红利
——黔西南州2014年全面深化改革综述
2014年5月,黔西南州陆续在135个乡镇(街道)挂牌成立“民生项目特派监督组”,对民生项目实施监督,以期打通权力监督和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确保惠民政策“放水到田”。《中国青年报》1月31日头版以《打通基层权力监督“最后一公里”》为题,对黔西南州实施民生项目监督进行了系统报道,给予了充分肯定。
事实上,民生项目特派监督组是黔西南州正在推进的纪检监察体制改革的关键一环。
2014年,被称为“深化改革元年”。一年来,黔西南州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出台了《中共黔西南州委关于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实施办法》,总体布局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重点、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和时间表、路线图,成立了经济体制改革、扶贫开发改革、民主法治领域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纪律检查体制改革8个专项小组,对确定的322项重要改革事项进行了责任分解。
就全州的全面深化改革工作,黔西南州委书记、州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张政强调,要强化组织领导、责任担当、方法措施,使各项改革举措不仅符合中央的大政方针和省委的决策部署,而且能够接黔西南的地气、服黔西南的水土、合黔西南的社情、顺黔西南的民意,主动适应新常态,突破发展瓶颈,精准稳妥有序推进改革工作,为群众释放出更多的改革红利,为实现后发赶超、加快全面小康建设步伐提供根本支撑。
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黔西南州各级各部门坚持深学、新谋、真抓、实干,结合自身实际,通过重点突破、逐次展开、打造亮点、加强督查、兴利除弊,做到了紧跟上级、不掉队、不欠账、有创新,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好戏连台。
在经济体制改革上,对全州121个探矿权、144个采矿权开展专项治理,注销了44个“圈而不探”的探矿权,注销了45个“占而不采”的采矿权;积极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组建了12个煤矿企业集团;制定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户籍制度改革工作要点及分工方案;推进旅游宣传营销机制创新,成立了黔西南州旅游宣传营销中心;建立了规范合理的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云南省曲靖市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双边协议,全州整体作为珠江——西江经济带延伸区进入规划范围,纳入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编制范围,大力推进建设“毕水兴”和“三州”开放型经济带,区域合作体制机制改革有效推进。
在精准扶贫机制改革上,制定了帮促册亨县、望谟县两个发展困难县的“十一项计划”;以特殊困难群体为突破口,通过政府兜底、社会资助、结对帮扶等方式实施点对点精准扶贫;利用宁波对口帮扶黔西南平台,着力在项目实施、经济合作、人才交流等方面下功夫;深入开展“星火计划、科技扶贫”试验区建设,积极争取中央统战部、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和国家有关部委的帮扶。
在民主法制领域改革上,健全人大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制度,把事后监督变为事前、事中监督;建立健全政协委员履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政协委员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作用;对法治政府、法治机关建设考核评价体系进行了细化、分解,法治政府建设扎实推进。
在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上,积极引导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成立州文化产业协会,搭建文化企业与党委、政府直接沟通的桥梁,建立黔西南文化产业网站,出版《金州文产》书刊;加大“非遗”的传承与保护。目前,一大批项目被列入国家、省、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在社会领域重点改革上,制定《关于进一步推进黔西南州决策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方案》,建立了第三方评估机制;在全州各县(市)、义龙试验区实施网格化+责任制的城区治安管理模式和巡逻联防+邻里守望的农村治安防控模式,实现基层社会治理从粗放向精细,从管理为主向服务为主,工作资源从条条为主向条块结合转变;深化教育领域改革,先行先试组建了兴义八中、兴义中学、兴义五中三个教育集团;建立完善一系列优惠政策,积极扶持和引导民办义务教育加快发展。
在生态文明机制改革上,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化建设,对指导思想、建设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等进行了规定;加强污染防治,扎实开展以治水、治气、治渣、治尘为重点的环保专项行动,依法严惩违法排污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加强资源集约利用,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格项目环评审批,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编;加强生态工程建设,完成石漠化治理面积123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350平方公里,实施退耕还林50万亩、珠江防护林3万亩,完成营造林30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