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荒山献出“绿金”
让荒山献出“绿金”
——— 锦屏县发展中药材产业助农增收小记
清早,锦屏县平略镇群山上很是热闹,三三两两的妇女结伴上山摘钩藤,男人们则挑着或是背着往山下走,一路上吆喝声、谈笑声好不热闹。农户龙代弟一大早就和村里的人家换工帮着摘钩藤,她说:“以前不知道钩藤是个宝贝,县里面发动大家种植,荒山都用上了,家里本来地少,现在一亩地的收入是种稻谷的好几倍,每年还要组织培训,长了不少见识,我们农村人只要努力就能过上好日子了。”
钩藤是锦屏县着重培育的几个中药材品种之一。近年来,该县抓住全省打造烟、酒、茶、药、旅游“五张名片”的机遇,着重发展以钩藤、药用菌为主的钩藤产业,富民效益显著,成为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引擎。
重点培育,农户受益
贵州是全国四大中药材主产区之一,2012年提出打造西部地区重要的中药现代化生产基地,建设民族医药业强省,中药材种植面积500万亩,产值100亿元以上,医药工业总产值500亿元。国发2号文件明确要求贵州省推进中药现代化,大力发展中成药和民族药,从2012年起,该省每年从省级现代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资金中安排1亿元和中央补助的财政专项扶贫发展资金中安排1亿元以上用于支持中药材产业发展,把发展中药材产业与扶贫开发相结合,打造中药民族药绿色生态产业。
锦屏县是全省33个中药材产业扶贫重点县之一,中药材品种资源十分丰富,有2000多种中药材品种,同时,扶贫开发重点县也是贵州扶贫攻坚的一块硬骨头。
近年来,该县抓住政策机遇,依托本身的自然资源优势,通过人工种植等方式发展壮大产业,以此为抓手促进农民增收,中药材遍及全县15个乡镇,其中钟灵、大同、平略、启蒙、新化、彦洞六个乡镇为主产区。人工种植面积较大的中药材品种有钩藤、百合、紫珠、药椒、茯苓、苡仁米、山苍子、杜仲、天麻、大血藤、红豆杉等,惠及全县数万贫困农户。
龙代弟家就是众多受益农户之一。此前龙代弟和大多数农村妇女一样在家务农,丈夫外去出打工,除了家里的一亩多地用来种植粮食,大部分山林地都是撂荒了。该县发展中药材,土生土长的钩藤成为了摇钱树,龙代弟响应号召,2011年就种植了10亩地的钩藤,当年就采摘收益。去年钩藤进入了丰产期,除掉用工等支出外纯收入2万多元。而她自己也成为了“党员创业带富工程”示范户,带动十户群众共同发展种植,今年她将分级存放,预计可收入4万余元。她说:“钩藤是我们这地方土生土长的,田间屋后都可以种,把这个扶持成一个产业对于我们生长在农村的大多数家庭来说都是一个挣钱的好路子,明年我计划要发动大家成立合作社,一起发展一起致富。”
在沿海一带打工5年的大同乡大同村村民欧定棋夫妻今年8月回到了久别的家乡,得知他的老父亲在此前种植的 3亩多地收获了1000多斤干钩藤,每斤30元获得了几万的收入,夫妻两商量后决定回到家乡发展种植,如今,两人每天帮着其他人家采收钩藤,每人一天的收入在80-100元,打算今冬明春将家里的山林地炼山后都种上钩藤,欧定棋说:“在外面打工收入其实和家里差不多,如果在家里有事做当然还是留在家乡好,可以照顾老人孩子,顾家赚钱两不误。”
合心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欧定棋种植钩藤已经有7年时间,他将第一期种植钩藤的农户集中起来建立了专业合作社,目前社员覆盖三个乡镇150多户农户,他自家的20多亩钩藤今年也获得了丰收,除掉用工费用,预计每亩的纯收入在2000元左右。如今,他正张罗着建立占地900平方的钩藤晒枝场,预计再过一段时间就可投用。此外,他将钩藤叶资源合理利用,建立了养殖场,去年一年售卖了120多头肥猪,他说:“钩藤全身都是宝,钩和藤可以用来制药,叶子可以用来养猪,等技术再成熟一些我就把养猪技术推广到社员当中去,让大家获得种植收益的同时还可以获得养殖收益。”
多举措推进,打造地道产业
该县先后编制了《锦屏县中药材产业扶贫规划》、《锦屏县中药材(钩藤)发展规划》、《锦屏县中医药“十二五”发展规划》等等。围绕打造中药材大产业,利用中药材产业实现产业脱贫和生态建设,将中药材产业培育成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调优该县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建成一批中药材良种种子种苗繁育与供给基地,建设一批中药材规范化生产示范基地,构建中药材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培育中药材种植、生产和销售的专业化人才队伍,扶持2-5个中药材生产龙头企业、一批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打造一批从事中药材种植的专业乡(镇)、专业村和专业大户,建成2-3个产地市场建设,形成较为高效和完善的中药材及相关产品生产、加工和市场流通体系,全面提升全县中药材产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此外,为确保产业品质,该县在发展过程中着重抓好种源建设。目前已建立钩藤、灵芝、白及、白术、石斛、何首乌、竹荪7个重点发展品种的良种繁育与优质种子种苗供给基地5个,从根本上解决中药材生产中种源及优良品种问题。
在三江镇令冲村,该县投入37万扶贫资金扶持草堂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建立了100多亩钩藤种苗基地,育苗采取种子播种和从昌昊公司购进小苗扦插移栽两种方式进行。2014年春播种育苗560万株,目前正在组织移栽,已经移栽120万株。明年春可供应优质钩藤苗240万株。铜鼓镇、平略镇育苗基地以大户投资建设为主,年可供应钩藤苗30万株。钩藤种苗基地的建立不仅为锦屏2015年实施1万亩钩藤种植任务提供了保障,而且还可向外年供200万株优质钩藤苗。
此外,为扶持壮大中药材产业,2013年6月,该县成立了中药材产业办,办公室设在县扶贫办,以中药办为组织相关部门围绕7个重点发展品种积极开展主产药材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鉴定评价、引种筛选、野生资源栽培驯化、良种选育等研究;并通过培育建设种子种苗基地、良种繁育中心及种子种苗质量监测评价中心,构建规范化良种选育、繁育体系,保障种子种苗的纯度和道地;充分发挥农业林业技术部门的技术推广主渠道作用,调动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及种植协会等相关组织机构的参与积极性,重点组织开展道地药材原种繁育、传统品种的提纯复壮,以及良种繁育工作,满足大规模中药材种植发展的良种种子种苗需求。
结合扶贫攻坚连片推进的需求,该县围绕各扶贫区域重点发展品种分别在该区域建设规范化中药种植示范基地,每个重点发展的中药材品种至少在1个乡镇形成集中产区,突出发展钩藤和菌类药两个主打品种,形成品种分区布局合理、生产集中度高的中药材优势产区,实现总体布局与区域发展有机结合。明确各机构职责和任务,由县扶贫办牵头负责全县中药材产业扶贫工作的总体推进,县农业局参与负责中药材种植指导,科技局组织开展基础研究和提供技术支撑,药监局推行规范化种植、质量认证等为质量控制保驾护航,县发改、经信、财政、商务、林业等有关部门按照职能分工,明确职责,联动配合推动中药材产业发展。
目前锦屏共有药材种植基地7个,悦达药椒基地,有经营面积2500亩,已投入资金500多万元,主要药材有药椒、紫珠等品种,其中栽植药椒1600亩、紫株523亩;钟灵钩藤紫珠基地种植面积2245亩;大同钩藤紫珠基地种植面积2300亩;平略钩藤紫珠基地种植面积2300亩;启蒙喜树基地种植面积3000亩;青山界缬草基地种植面积400亩:偶里山苍子基地300亩。
依托龙头企业发展中医药产业
依托龙头企业发展中医药产业是该县发展产业拓展销售渠道的一大亮点举措。
2012年,锦屏县从广东引进金果计算机设备有限公司到茅坪镇宰大溪村开展铁皮石斛种植,并注册成立了贵州鼎博药材种植有限公司,目前已投资200多万元以每亩800元的价格流转800亩土地建成33个种植大棚、苗床。此前公司一直从事IT行业,谈及到锦屏转型投资中药材产业,公司负责人罗小平说:“未来养生行业前景是巨大的,迎合了老龄化发展趋势。锦屏自然气候优越,适宜铁皮石斛的生长,且这里民风淳朴,我本来就是农村长大,现在能够帮助农村做一些事情也是一种人生价值的体现。
按照计划,该公司将通过与村支两委合作的方式,培训当地农民成为大棚长期管理员,当村民掌握了技术以后由村里成立专业合作社,把土地、劳动力折合成为股份参与公司发展分红。
村主任龙帮富全程参与了基地建设,他说:”公司按照群众自愿的原则,从群众当天务工的费用中扣除20元作为以后参与发展的本金,以后村子里的年轻人都不用到外地打工,家门口就有事做,还可以参与分红,这些都是公司发展带来的,只希望脚步再快一点,这一天早一点到来。“
发展铁皮石斛只是该县引进龙头企业壮大中药材产业的一个缩影。为拓展销售渠道,提高中药材品质,该县成立了14个中药材专业合作社。通过”公司+政府+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以贵州信邦中药公司、黔东南昌昊药业公司和锦达美联药业公司等为依托,推动中药材GAP种植,促进中医药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2014年锦屏县重点打造以扶贫项目资金扶持发展中药材钩藤种植为主,铁皮石斛、何首乌、太子参、白术、百合、茯苓、灵芝为辅的中药材产业,全年新增中药材种植面积20970亩,产量3002吨,产值为9447.8万元。其中钩藤产业覆盖全县10乡镇63行政村,惠及农户2416户,其中贫困农户1673户。按照规划2015年,该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中药材产业总产值达10亿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