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该扶敢扶”成为一种平常的善意

25.07.2015  21:28

新华网北京7月25日新媒体专电(记者李伟)近日,四川彭州警方的一条官方微博引发公众热议,当地一名老人自摔反诬陷帮忙的学生,好在现场监控及时证明施救者的清白。不少网友唏嘘不已,庆幸事发地段有监控,如果没有监控作证这位好心的学生怎么办?网民的担心折射出社会对于“该扶敢扶”凡人善举环境的期待。

其实,社会上不乏勇敢善良的人,他们面对摔倒在地的人,敢于出手相助,没有犹豫,被扶者也大多报之以感激。但是,近年来也有少数“碰瓷”者,自己摔倒却反诬救助的好心人,在缺乏目击者的情形下,好事变坏事,好人吃了亏。

这种“扶人被讹”现象,也一度加剧了公众对于做好事却被诬陷的担忧,社会上多了些“该不该扶”“会不会被诬陷”的犹豫,少了些“该扶敢扶”的善意。

扶还是不扶”之所以屡屡成为社会痛点,公众甚至将好心施救反被诬陷的事件打上“道德滑坡”的标签,“扶与不扶”不仅是一个简单的道德选择题,它更是关乎社会风气的严肃思考。

如果社会公众的价值选择、法律制度不能确保凡人善举美德的弘扬,不能提高讹诈“碰瓷”行为作恶的“成本”,“扶还是不扶”将永远困扰每一个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因为善念,所以坚持。让“该扶敢扶”成为一种平常的善意,需要有监控、目击者们乃至公安部门的调查,及时为好心人证明清白。同时,有关部门还应及时给予正面鼓励,以营造善良积极的社会环境。不妨少一些“坏人变老”的喧嚣争论,多一些对人本善良的相信,不该让几起极端事件就轻易挫伤社会善意。

扬善正名之外更需惩恶,用法律制度兜底凡人善举。明知别人做好事帮助自己,还恩将仇报诬陷他人,这种故意道德“碰瓷”者必须付出代价。有关部门应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通过行政处罚等途径,严惩此类讹诈事件,提高主动作恶行为的“成本”,将会减少此类事件对社会公序良俗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