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地头就是我的办公室” —记松桃自治县农技站长王思见
623万人、1897天——两个分量异常沉重的数字,从2015年10月18日这一天起,应该深深烙入贵州共产党人的心田。这是贵州扶贫攻坚的倒计时,也是贵州扶贫攻坚的军令状。时时变化的刻度,不断提醒我们,扶贫攻坚是“底线性”工作,这块“硬骨头”无论多硬都必须啃下,这场硬仗无论多难都必须限时打赢。时时变化的刻度,始终要求我们,一天也不可耽误,一刻也不能懈怠,必须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全力以赴抓好抓实、打好打赢扶贫攻坚这场硬仗。
“这是我自己今年种的试验田,比常规插秧多一倍,未施任何肥料,但今年的产量不高,明年要施些农家肥。”在松桃自治县普觉镇,县农技站长王思见指着地里已成熟的水稻,坦言今年的试验不太成功。
正是这样一次次的对比试验,让许多的优良品种在武陵山区引种成功,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好收益。
今年53岁的王思见,自1984年从铜仁农校毕业后,就和农业技术的推广和传播结下了不解之缘。
“作为基层农技人员,每天做着类似的工作,就是把各种农业新实用技术推广给农民,看着农民增产增收自己心里就高兴。”从水稻轻简化栽培技术、旱育浅植技术、稻田免耕稻草全覆盖栽培技术到马铃薯栽培技术、油菜、玉米育苗移栽,王思见几十年的工作大都是在田间地头完成的。无论是炎炎盛夏,头顶火辣的太阳,双脚浸泡在田里插秧,还是隆冬时节,脚踩皑皑白雪,选种育苗,所有的辛苦付出,在王思见的口中都是一带而过。
但得到实惠的农民却记住了他。在普觉镇的水稻高产田野,几位正在收割水稻的农民看到王站长,纷纷过来寒暄,请教各种问题。从2005年起,他主持实施粮食增产工程给农民带来巨大实惠。种植水稻83.4万亩,平均亩产481.92公斤,增产10.17%,玉米52.6万亩,平均亩产397.44公斤,增10.24%;主持实施超级稻30.03万亩,平均亩产530.42公斤,比其它主推品种平均增产18.45%。
“我们现在已开始‘上山打游击’啦!”在赶往水果基地的路上,王思见开玩笑地介绍自己现在的工作重点。随着大田作物各种实用栽培技术的普及,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他们逐步在大田农业推广小型农业机械,节省劳力成本。农技人员开始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了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推广和普及上。根据武陵山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他从马铃薯的宽行密窝栽培技术着手,探索马铃薯高产方案,三年累计实施面积3.1万亩,平均亩产量2631.25公斤,位居全省前列,总产量8156.86万公斤,新增总产量2552.15万公斤。项目总产值13050.98万元,新增总产值4083.44万元;项目涉及3个乡镇25个村9758户,户均纯收益增加3230.74元。
“松桃是个典型的生物多样性地区,大部分的农作物都可生长,作为科技人员,也要掌握十八般武艺。”从粮食作物到经济作物,从水果到药材,从种植到养殖,王思见不懂就学,要学就学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