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回乡手记:路通了,如何致富?

25.02.2018  11:16

    新华社贵阳2月24日电 题:记者回乡手记:路通了,如何致富?——贵州一位驻村干部的忧

    新华社记者邓万里

    对驻村干部田波来说,这个春节过得是既欢喜也忧虑。喜的是平时很少回家的他在假期与家人有了短暂的团聚,忧的是开春后怎样才能把村里的产业搞起来。

    田波所驻的村是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思渠镇边疆村,这里位于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地处边远,条件恶劣,属于国家一类贫困村。

    2016年3月,田波从沿河县扶贫办被派到边疆村担任驻村组长。按照此前规定,他驻村两年即可回到原单位,但因边疆村目前尚未脱贫,他还得继续坚守下去。

    记者第一次见到田波时,他正在某村民组开院坝会。“边疆村各村民组之间相距较远,我们就尽量把会开到组上,这样既可减少群众出行不便,也能让更多群众及时了解扶贫政策。”他说。

    田波说,村里近些年最大的变化是基础设施的改善。边疆村在一个大山沟里,四面环山,过去没有通公路时,到镇上的路是一条悬挂在百米峭壁上的石梯路,赶集需走4个多小时,天还没亮就出门,到晚上才能回到家。

    近年来随着政府加大对农村公路建设的投入,边疆村已于2016年底通了硬化路,到2017年底,6个村民组中已有5个实现了通组路。记者在村里发现,外出务工人员春节回家的行李不再靠背篼,农村客运车直接开到了家门口。

    在饮水方面,边疆村不少群众过去吃水要靠背,在冬季经常面临缺水难题。田波说,从2016年开始,村里陆续实施了人畜饮水工程,目前已有5个村民小组的饮水得到了基本保障。

    对于取得的成绩,田波对面临的困境显得更为关心。他说,边疆村全村362户1712人,目前还有88户304人为贫困人口,脱贫攻坚任务艰巨。

    杨坪组的村民邓辉告诉记者,他们家有4个孩子在上学,一年的花费需2万多元,夫妻俩在外打工,一年下来仅够维持日常开销。村民邓发权家也有4个孩子上学,因家里有老人需照顾,夫妻俩只能有一个人外出打工,挣的钱连几个孩子的生活费都吃力。记者走访发现,因学致贫的家庭在边疆村较为普遍。

    “类似这样的家庭要脱贫,只能靠产业带动。”田波坦言,虽然村里近些年探索发展蜜柚、烤烟、养殖等产业,但目前成效甚微,如村里的400余亩蜜柚基地,由于缺乏后期管护经验,柚苗生长得并不太好。

    正是因为村里缺乏规模化产业,大部分年轻人的唯一出路是外出打工。记者注意到,大年初三过后,已经有一半以上的人加入了返程务工的大军,留下来的多为老人和孩子。

    然而,外出打工也是越来越难。一些务工人员告诉记者,由于没有文化和技能,只能进工厂干苦力,忙的时候一个月还能挣到几千元,闲下来连续几个月都没活儿干。他们希望可以大力发展乡村经济,让更多群众实现就近就业。

    田波说,边疆村群众过去主要靠种水稻、玉米为生,但近些年随着外出打工人员增多,村里的田地几乎都荒芜了。这段时间,田波和村干部计划着,今年要利用蜜柚基地,发展林下养殖和稻田养鱼产业。他说,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了很多实实在在的乡村发展思路,乡村的未来一定会更好的。

    “只是边远农村要发展,除了需要资金扶持,更需要‘智力扶持’。”田波建议,上级部门应继续加大对基层干部群众的学习技能培训,让他们充分了解国家的扶贫政策,掌握更多谋生技能。

[责任编辑: 邓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