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驻村蹲点日记之一】扶贫干部的一天

28.11.2018  10:52

  开栏的话:位于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贵州省石阡县,地处湘西丘陵向云贵高原过渡的大斜坡地带,是国家级贫困县。10月中旬,记者来到石阡县五德镇,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蹲点锻炼。期间,记者将遇到的故事以及思考感受记录下来。

  新华社贵阳11月27日电(记者刘智强 崔宇)2018年10月16日 星期二 天气:多云

  刚进五德镇政府大院,映入眼帘的是大门前的一个红底黄字的大牌子,上面写着“离整县脱贫摘帽‘仅剩’80天”,让我的心情一下“坠入”紧张之中。

  早晨8点多,走在阴天黑乎乎的办公楼楼道里,感觉安静得有点反常。询问过后才知道,干部们一大早就都下村扶贫了。五德镇政府办公室主任王宝昌说:“每个干部都有包村、包组或包户的任务,大家都绷着一根弦,不敢松懈。

  我来到五德镇红溪屯村,刚到村委会门口,二楼便传来一阵讨论声。走进去,只见一个中等个头,眉眼、谈吐间透着干练的人正慷慨激昂地发言。他,就是五德镇镇长林雪。

  从群众反映了什么问题,到各种矛盾如何化解,再到群众满意度怎样提高……扶贫干部们将自己帮助“困难户”脱贫遇到的问题抛出来,大家共商对策。

  午饭,是在村民周承兰的家中解决的。

  周承兰家地势较高,站在房前向远处望去,重峦叠嶂的翠山、一栋栋铺盖着青灰色瓦片的木质厢楼与纵横交错的水泥路交织在一起,像是一幅层次分明的水彩画。

  林雪走进屋内,开始对屋里的物件摆设点评起来。“这几个背篼可以整齐地摆在一处,墙上到处乱挂的塑料袋可以放在不起眼的地方……”在林雪看来,房屋修缮、厨房改造、卫生提升,这还不够,屋里的物件归纳整理,也是提升村容村貌的重要部分。

  听完林雪的话,周承兰笑着直点头。

  饭后来不及休息,林雪和干部们开始对“安全住房修缮”有问题的农户逐个入户询问排查。

  说话间,便来到村民杨光成家。虽盖好了新房,但仍住在按政策规定应该拆除的老危房里,于是,林雪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苦口婆心地劝说:“您看住在这危房里多不安全啊,我知道您身体不好,这老木房子湿气也重,也不利于您的身体健康……

  听了林雪的话,杨光成的老伴儿连忙点起了头:“您说的有道理,该拆!

  在巡访期间,一农户家的房屋在修缮后仍然漏雨,卧室有几个角落都放着接雨水的盆。看到这里,林雪顺着阶梯爬上房顶,帮农户寻找漏雨原因。

  解决完问题就要离开时,农户家中一位老人小跑进屋,翻出了几个地萝卜(学名:豆薯),硬是塞给我们,说:“我挑了几个最大的!

  地萝卜表面沾满泥土,吃起来却有丝丝甜味。如今回想起来,甜意之外,更多是老人朴实、真诚给我们的感动。

  一户接着一户,走走停停,有不配合政策的要讲道理,有抱怨的要劝说,有矛盾的要开导……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天就黑了,等到吃上晚饭,已经是8点多。

  饭后,扔下筷子,林雪又和几个干部、村民围坐在一起,讨论另一个村组的问题。

  “你看,这个村组就十几户人家,但关系复杂,不少家庭之间矛盾比较大,可即将用于院坝硬化的水泥马上就要到了,只能先卸在一家,大家再过去取。”林雪说,“卸在谁家又是个难题,要厘清大家的关系,再去挨个做工作。

  讨论完,林雪起身要跟几个村民去农户家里。这时,已是晚上10点多钟。

  第二天早晨,我打开微信,看到林雪凌晨1点多在微信朋友圈发出的动态:照片上,一张车灯照亮回家的路;配发的文字是:“路,不分白天黑夜。

   相关链接

   【新华社记者驻村蹲点日记之二】新华村有了新集市

   【新华社记者驻村蹲点日记之三】深度贫困村为什么能更早脱贫?

   【新华社记者驻村蹲点日记之四】百姓满意干部才踏实

[责任编辑: 邓娴 栾小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