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史上的今天]1939年1月20日 毛泽东为《论持久战》英译本写序

20.01.2015  10:19

p   

今天是1月20日,1939年的今天,毛泽东为《论持久战》英译本写序。

毛泽东在《八路军军政杂志》第二期上刊载的文章——《抗战与外援的关系》,正是1939年1月20日为《论持久战》英译本所写的序言。毛泽东在文中,不仅阐明了中国抗战与世界抗战的关系,更向世界重申了“经过艰难路程日本必败中国必胜这个必然规律”。

1937年7月,全国性抗战爆发前后,对于这场战争的进程及前途,国内曾出现过“亡国论”和“速胜论”两种观点。前者认为中国武器不如人,战必败,再战必亡。后者认为只要打三个月,形势一定发生变化。到时候国际干预,苏联出兵,战争就可结束。可是,到1938年5月,经过全国性抗战十个月的经验证明,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

每一个为中华民族生存而奋斗的中国人,都在渴望着最终的胜利。然而,抗日战争的进程究竟会怎样?多数人心中仍充满迷茫。

为了驳斥“亡国论”和“速胜论”的错误观点,拨开人们思想上的迷雾,毛泽东于1938年5月在延安的窑洞里,废寝忘食地撰写了《论持久战》一文。

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连续作了《论持久战》的长篇演讲。不久,这篇演讲在延安、武汉等地被陆续出版发行。

毛泽东在演讲中指出:日本虽是一个帝国主义强国,但人力、军力、财力、物力均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加之战争的非正义性,必然失道寡助。中国虽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但处于进步的时代,有共产党及其军队作为团结抗战的核心,加之地大物博、人多兵多,以及战争的正义性,必能得到全民的支持和国际上的援助。

毛泽东认为这场战争会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阶段;第二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阶段,即战略相持阶段;第三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阶段。

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这些特点注定了战争的持久性和中国的最终胜利。

毛泽东还鲜明地提出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人民战争思想,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基,存在于民众之中。

论持久战》虽然全文只有五万余字,但为中国抗战指明了方向,坚定了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斗争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