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波兰,先读懂波兰人的痛

30.04.2016  14:38

2015年3月的波兰,冬意正浓。

从华沙出发,一路向西驶向罗兹,A2高速路的两边,飞雪徐徐,层林尽染,荒凉而萧索。

车上的音响里循环着一首歌 ,那是1968年美国电影《制片人》中的音乐,“It's spring time for Hitler and Germany,Winter for Poland and France。(对希特勒和德国来说,春天已经到了;对波兰和法国来说,还是冬天)”。

当然,这首歌不仅仅说波兰的冬天很长,也是在说波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处境。实际上,不少中国人对于波兰的了解都是从电影院里那些关于二战的电影而来,从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名单》到波兰斯基的《钢琴师》,以及近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修女艾达》。

由于对这个国家的不了解,很多人根据一些欧洲国家的描述产生了偏见:“波兰人在全欧洲到处抢别人的工作;几乎所有波兰人都到英国去开杂货店了。”特别是2014年,在几个欧洲国家爆发了马肉危机,最终查到这些冒充牛肉的马肉来自波兰,这个国家的形象也降到了谷底。

不过,波兰实在不是一个能够用扁平的标签来拼出的国家,只有去过才能感受到它丰富而立体的一面。

华沙圣十字教堂门前的雕塑,在这座教堂中心的一根柱子里,藏着肖邦的心脏。

爱音乐成痴肖邦无处不在

在欧洲众多的旅游目的地中,波兰算不上很美的一个。华沙作为首都,并没有捷克布拉格那样可以列入世界建筑史的精美房屋,反倒是老城区在二战中损毁,现在的留存都是后来重新复建的;位于克拉科夫的瓦维尔城堡,看似精美,但是欧洲其他国家不乏更美更有名气的城堡,比如说布拉格城堡、德国天鹅堡等;格但斯克作为琥珀之都,游客们在街上能看到的琥珀虽然很多,但质量却不算高,甚至拼不过拉脱维亚的里加。不过波兰有着自己的骄傲,那就是伟大的音乐家肖邦。

波兰历史上最有名的两个人,一个是肖邦,另外一个是居里夫人。华沙的老城区里,都有着两人的鲜明痕迹,其中一座是居里夫人的故居,在墙上写着她所发现的化学元素;而肖邦留下的印记比居里夫人多得多。

从抵达华沙的那一刻起,这位音乐巨匠的名字就一次次跃入眼帘:华沙的机场以他的名字命名,城市西北部30公里的名叫热拉佐瓦·沃拉的小村则是他出生的地方,市中心有他的纪念馆,圣十字教堂里存放着他的心脏,只要是他活动过的地方,波兰人都为他建了博物馆。在这里,肖邦就是波兰人的精神图腾,也是整个国家的名片。

波兰人喜爱肖邦,不仅仅因为他是一名伟大的钢琴家,更因为他的爱国情绪与波兰人爱国情绪契合。虽然才华横溢和有着一腔报国之心的肖邦英年早逝,但是肖邦和他的钢琴作品,早已成为了波兰人民精神的象征。

也许是因为有肖邦,波兰人热爱音乐,但更有可能是因为波兰人热爱音乐,才能有肖邦这样的音乐家诞生。不管怎么说,波兰人的能歌善舞在欧洲很出名,在街头经常能看到弹奏音乐的艺人,水平相当之高。我有一个朋友,曾经在克拉科夫学习萨克斯演奏。他说,每到夏天,不管是在多小的城市,都会开音乐会。而波兰人结婚都是乐队现场伴奏,年轻人在婚礼过后就去跳舞,往往一跳就到天亮。

奥斯维辛集中营伯克瑙集中营的大门,几乎所有描述奥斯维辛的影片中都会有这座大门。

经历过苦难 永远不要战争

如果不知道波兰的历史,那么请不要来波兰行走。

波兰曾经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克拉科夫郊外的维利奇卡盐矿见证了这个国家的富裕和强盛,但随着1772年俄国、普鲁士、奥地利三国签署第一次瓜分波兰条约开始,波兰作为一个国家在地图上消失了123年。

1939年9月2日,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波兰打响。实际上,去波兰之前,我只知道德国闪击波兰,却并不知道这次“闪击”发生在海上。在格但斯克郊区的海港边,有一座人工堆砌的小山,山顶高高竖立着战争纪念碑,上面刻着很多二战时期的著名战役的名字。这里就是德国人投下第一枚炮弹的地方。站在纪念碑的台阶上,俯瞰周围的景色,以及格但斯克码头,当年的硝烟不复,曾经的战场上种满鲜花。山脚下,硕大的牌子上,一行醒目的波兰语:永远不要战争。波兰前总理图斯克曾说,这是每一个波兰人一生至少应该去一次的地方,其实,这是每个心向和平的人一生都应该尽可能去一次的地方。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波兰留下了沉痛的回忆,纳粹在波兰修建了几百座集中营,光是著名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周边便有40多座。奥斯维辛和比克瑙集中营是到波兰必去的地方。在这个臭名昭著的灭绝营,共有110万人死去。今年是奥斯维辛解放70周年,包括斯皮尔伯格等名人都到奥斯维辛参加了纪念活动。

也许正是因为这段70多年前悲惨的历史,波兰人性格比较安静,隐忍,愿意为自己的所爱进行不计回报的付出。这也让波兰人愿意为了自由而战。仅在二战中,波兰就有22%的人口为国家独立而献身,牺牲之惨重堪称世界之最。

我的朋友安娜告诉我,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几乎每个波兰家庭都有亲属或朋友被送进了集中营,因此波兰人并不热衷于谈论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话题。

读懂波兰,需要读懂波兰人的痛。

波兰格但斯克的城市象征,海神波塞冬。

收入不算高 却颇爱仗义疏财

虽然是欧洲国家,但波兰人的收入并不算高,根据罗兹投资促进局给出的数据,罗兹地区的最低工资比起德国相差了将近一倍。2014年,波兰的人均月工资为3117兹罗提,合人民币还不到5000元。即便是并不算太富裕,但波兰人仍旧“仗义疏财”,对于外国人非常热情,甚至不惜自掏腰包。

在波兰坐公交车有点麻烦,因为在车上很少有英文的标识,因此在坐上公交车之后,一般都会找一个当地人问路。当我在公交车上向一个老大爷问路时,老大爷相当热情地回答了我的问题,另外还在他下车之时将我托付给了另外一名乘客,让那名乘客在我下车的前一站提醒我。不仅如此,老大爷还掏出了自己的钱包:“你身上有足够的零钱买车票吗?需不需要我给你买张车票?

在华沙的城郊轻轨站上,我因为找不到硬币购买车票而找路人换钱。有一个小伙子直接拿了自己的钱给我买了一张车票却怎么都不收我给他的钱,虽然这张车票只要3块兹罗提,人民币也就5元,可是作为素不相识的陌生人还是让人挺感动的。

帮着买车票已经够稀奇的了,甚至还有店主因为找不起零钱而直接将货物当做礼物送给我的“奇葩事”。华沙美人鱼广场附近的一条小巷内,冰激凌店旁有一个小小的明信片小摊,摊主穿着非常破旧的衣裳坐在旁边,有一搭没一搭的出售一些小纪念品。我在他的摊子上看上了两张明信片,店主开价为4块兹罗提,换成人民币不到7块钱。我的包里没零钱,递上了一张面额为20的纸钞。店主翻遍了包包找不到可以找我的零钱,到周边的冰激凌店也没换出零钱来。于是,他把20块钱还给我,还不忘把明信片包了起来递给我:“送给你,就当是礼物。

我完全没想到一个素不相识,而且看上去生活得也不算好的小摊主会将自己的货物当成礼物送给我。思前想后,还是跑到远处的一个小贩那儿换了零钱还给他。摊主却坚决不收:“我说了,这是礼物,已经送出去的礼物怎么能再收钱呢?”最终,我又在他的摊子上选了另外3张明信片,补上了另外两张的钱交到他手里,他还很不好意思的说道:“你实在太客气了,我都说了是礼物的嘛。”(本文原载《华西都市报》记者 闫雯雯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