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老太碗饵糕 街头叫卖40年 传人欲注册商标
谢老太碗饵糕街头叫卖40年
第二代传人拟将叫卖声注册成商标
安顺街头卖“谢老太碗饵糕”的推车。
今年5月1日实施的新《商标法》明确规定,声音可作为商标注册。
谢大兴正在考虑,是否要将母亲的一段声音进行注册。今年48岁的他是安顺“谢老太碗饵糕”的第二代传人,而谢老太的这段声音几乎每天都出现在大街小巷中,陪伴了安顺人40年,叫卖出了安顺最著名的碗饵糕。但却很少有人听懂,这个声音到底在说什么。
最熟悉的声音
6月28日下午3点,安顺顾府街。这是安顺最热闹的一条街道。一辆推车出现在大街上,推车上的喇叭不断重复着一段声音。这是一段老太发出的声音,只有不到5秒,一直重复,但具体内容并不清楚说的什么。
此时,人群听到声音后,立即向推车聚集,纷纷掏出2元钱,购买了一个碗饵糕。
刘民根在安顺顾府街做了10多年的生意。他对这个声音再熟悉不过了。
“只要听到这个声音,就知道安顺最著名的碗饵糕来了。”他说。
实际上,这段声音不仅存在于顾府街区域,在火车站、安顺实验学校、南马大道都能听到。
“就是城区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谢大兴说。
和那些流动在城市的洒水车声音一样,这段声音也成为了安顺人最为熟悉的声音。它与洒水车声音一样,每天流动在城市的街道上,已经陪伴了安顺人40年。
东北话加安顺话
对于这个声音,刘民根听了10年,但他并不知道到底说的是什么。
大多数人与他一样。甚至连推着碗饵糕叫卖的人也不清楚。
“有了这段声音,大家就围过来了。”一名负责推车的妇女说,如果没有这段声音,就没有人知道她正在卖谢老太碗饵糕。
谢大兴道出了声音的具体内容。“吃碗饵糕!吃凉糕!”他说,声音是自己的母亲谢老太在10年前录制的。
谢老太今年70多岁了,东北人。她年轻的时候嫁到贵州,逐渐学会了安顺话。这段声音就是东北口音和安顺口音的结合。
“她是唱出来的。”谢大兴说。而至于是如何唱出来的,他自己也不大清楚。6月28日,记者见到了谢老太,但她并不愿意多说。
谢大兴的妻子李女士说,10年前,她第一个想到将谢老太的声音录进喇叭来播放。而在此之前的几十年,都是谢老太一人提着篮子,在街上进行叫卖,发出的也是这个声音。
“当时是用嗓子喊。”她说,后来,随着年龄增大,谢老太每喊一个星期,就要休息一个星期,后来就用喇叭录下声音播放。
欲打造成商标
从今年5月1日开始,新《商标法》正式实施。其中就明确规定,声音可作为商标注册。
声音商标可以是音乐片段(包括声乐、器乐),如诺基亚手机的开机铃声;也可以是自然界的声音,如米高梅公司的狮子吼。新《商标法》第九条规定:申请注册的商标,应当有显著特征,便于识别,并不得与他人先取得的合法权利相冲突。
如今,谢老太的这段声音已经红遍安顺的大街小巷,只要人们一听到这个声音,便会立即反应过来——谢老太碗饵糕又出来叫卖了。根据新《商标法》规定,谢老太的这段声音也可注册成商标。
“以前就有人给我们说过。”谢大兴说,他们想将这段声音打造成商标,然后贴在推车的显眼处。
相关阅读
有人出30万学艺
谢老太碗饵糕,以其独特、好吃的味道,吸引了众多市民争相购买。
谢大兴是“谢老太碗饵糕”的第二代传人。他每天要制作2000多个碗饵糕,均能全部卖出。
有市民找到谢大兴,愿意出30万元学习制作技术,但谢大兴拒绝了。
“如果我们要收徒弟,早就有几百万了。”他笑着说,从他父亲开始制作碗饵糕起,就有数百人慕名前来学艺,但全部都被拒绝。
谢大兴告诉记者,解放前,他的父亲谢正宽就学会了众多的手艺,包括扯风筝、做雨伞等,后来,又遇到了一位四川人,随即拜这位四川人为师,学到了碗饵糕制作手艺。
“每代只传一个家里的人,传男不传女。”谢大兴说,四川人要谢正宽在拜师时发誓,必须要遵守诺言。谢正宽答应了。
上世纪70年代中期,谢正宽开始专心制作碗饵糕,而谢老太则将做好的碗饵糕拿到街上,用自己独特的声音叫卖,因此才取名“谢老太碗饵糕”。
2008年,81岁的谢正宽去世。去世前,他将儿子谢大兴选定为碗饵糕的传人,并要求谢大兴无论如何都要遵守诺言。
谢老太碗饵糕的制作,每一个步骤都有秘诀。
“当然是用最好的材料。”谢大兴说,碗饵糕的材料只有米和红糖两种,没有任何添加剂,完全是健康、绿色食品。
“无论火候还是发酵,都有讲究。”谢大兴说,现在,只有他一人知道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