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占豪教授做客“金沙讲坛”讲述创作《梁祝》的幕后故事
何占豪教授
四川在线消息(四川在线记者 郑其 摄影 方炜) 一曲《梁祝》,余音绕梁55年。追根溯源,这部作品诞生的最初缘由,是希望用西洋管弦乐器演奏一曲“工农兵”爱听的、具有民族文化的曲子。今日下午,《梁祝》创作人之一、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何占豪老先生做客“金沙讲坛”,为成都观众讲起了当年创作《梁祝》的幕后故事。
上身着粉色衬衫,下身是宽松飘逸的白色长裤,油光可鉴的头发打理得纹丝不乱。下午15时,何占豪老先生一身青春气息打扮出现,精气神俱佳。当他自报家门说“我今年81岁”时,观众席中一片艳羡的惊叹。
作为《梁祝》的创作者之一,这首脍炙人口的名曲是如何诞生的呢?当年,何占豪还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大一学生。“那个时候,我们学院的师生在每年春种、秋收的时候,都要下乡,为‘工农兵’进行汇报演出。”1957年,何占豪和其他师生背着小提琴、长笛等西洋乐器一起来到一个乡村准备演出。“知道有表演看,农民伯伯可兴奋了。大伙儿忙完地里的庄稼活儿就赶来听我们的演奏。”见村民们如此热情,大家便立即拉开架势,演奏了几曲国外名曲。何占豪回忆说,“村民们很认真的听,但表情都很茫然。然后,老师问‘好听吗’?村民们说,‘好听!’接着,老师又问‘你们听懂了吗?’村民集体答道‘听不懂’!”
村民们说,他们想听戏剧,比如越剧、沪剧。这可让师生们犯了难,“一方面,按照当时国家的号召,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另一方面,西洋乐器演奏的只有国外的曲子,我们学习的也都是外国的曲子,该怎么用西洋乐器演奏中国传统戏剧呢?”当天晚上,学校领导和师生们一起开会讨论,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农民缺乏音乐素养,只会听戏,听不懂国外的曲子不奇怪。而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每个民族都热爱自己民族的音乐。众人一番讨论,这时,管弦系的党支部书记刘品说了句话:“看来,小提琴要为人民服务,必须是民族化的。”何占豪说,正是为了创作出让人民大众都能听得懂的小提琴乐,学院提出了小提琴要民族化、大众化,并组成了“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实验小组由何占豪、丁芷诺、俞丽拿等6人组成。至此,诞生《梁祝》的“母体”基本成形。
战胜《女民兵》,《梁祝》为国庆10周年献礼
何占豪说,实验小组成立后,他摸索着创作了一个短的四重奏《梁祝》,“那还只是一个很粗糙的半成品。在旋律等方面,和后来人们听到小提琴协奏曲的《梁祝》有很大不同。”尽管只是一个“半成品”,但已经得到不少肯定。“刚好碰上国庆10周年。音乐学院领导说要创作一个作品献礼国庆。领导问我:‘敢不敢写个大的?’我当时还很年轻,有点初生牛犊的闯功,想也没想就答应了。”
在向学院提交创作题材时,除了《梁祝》以外,何占豪和实验小组的其他成员还同时提出了《女民兵》和《大炼钢铁》,当实验小组交上三个题目之后,音乐学院党委书记孟波大笔一挥,选了《梁祝》。由于何占豪是由越剧团来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进修的,对于作曲并不专业。于是,学院又派去作曲系的陈钢与其合作,共同创造《梁祝》。
在讲座中,何占豪不时向观众解说如何赏析《梁祝》,“《梁祝》的创作灵感有着越剧的影子。”他一边哼着引子,一边向听众们解说,“这段引子先用长笛模仿出鸟叫,再利用双簧管,展示出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景致。音乐非常好听,但不是我的原创,这是越剧里最常见的过门。我只是把节奏稍微变慢。”1959年,这首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在上海兰心大戏院首次公演,一举成名。时隔50多年,如今再回首,何占豪说,“《梁祝》,是一部集体创作的作品,我只是其中一人。”
嘉宾简介:
何占豪,中国杰出的音乐家,著名作曲家、指挥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金唱片奖评委、中国音乐金钟奖评委。《梁祝》创作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