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加山下“东良效应”

06.03.2015  18:18

贝加山下“东良效应

——记晴隆县马场乡马场村村主任黄东良

 

 

        金秋十月,位于晴隆县马场乡马场村的贝加山脚下碧浪蹁跹,上百亩皇竹草在阳光的照耀下越发滴翠,沿着水泥路记者一行在乡政法委书记陈钦鹏的陪同下来到了东良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养殖小区,一栋栋红瓦白墙的标准化圈舍沿着水泥路向丛林深处延生。“这些圈舍一栋有三户人家在养殖,除了县里面配套补助的部分资金外,村主任黄东良自己捐资10万元帮助大家建了这个养殖小区,现在全乡都在学习这里搞小区养殖嘞!”陈钦鹏说。

 

  偶然尝试改变山乡命运

 

  马场乡位于晴隆县城北部,乡政府驻地距县城约30公里,东与关岭县岗乌镇隔北盘江相望,西与普安县白沙乡、高棉乡以岔河为界,南与莲城镇和光照镇以西泌河接壤,北与大田乡相邻。“晴雨”公路穿境而过,全乡国土总面积93.33平方公里,全乡辖8个行政村,共113个村民组。全乡主要以农业为主,乡境内地形切割强烈,地势起伏较大,最高海拔1500米、最低海拔650米,石漠化比较突出,水土流失面积大,工程性缺水严重。位于乡镇中部的马场乡也因为工程性缺水问题显著,农业生产难以开展,农民生活困苦。

  如今的马场乡到处可见成群的羊子和整齐的圈舍,马场村更是家家户户都在养羊,农民的生活已经步入小康,马场村的脱变正是源于2011年村主任黄东良的一次偶然尝试。

  此前黄东良曾外出深圳打工,然而由于缺乏文化知识,只能在工地上做泥水工。向来善思好动的黄东良自然意识到打工这条路是行不通的,外出不到一个月时间,黄东良背着背包又回到了家乡。黄东良笑道:“当时出门的时候借了1000块钱做路费,回来的时候倒是带回来了2000块的债务的。

  回来后黄东良开始是办村镇旅社,后又开餐馆,做包工头,几年时间总算有了部分积蓄。然而他并不满足于此时的生活现状,想着肩负着的村主任担子,黄东良继续为村寨乡亲们共同致富寻找路子。

  一次偶然的机会,黄东良听说县草地中心种草养羊项目政策很好便前去询问。得知可以采取先借种养殖回收的时候再扣除成本后,黄东良没有采取借种的方式,而是以每斤7元的价格从草地中心借近了1460斤共88只羊子开始养殖,起初他对于养羊并不精通,只按照传统的方式发展,县草地中心发放羊子以后主动派遣技术人员到他家指导养殖,手把手的教授,一年下来,黄东良成为了一位土专家,而他的羊子也从原来的88只发展到了176只,第一年仅卖羊子就收入了28万元。

  黄东良的养殖之路获得成功,村里不少村民要求加入养殖,黄东良做起了中间人,于草地中心联系,采取借种还种的方式第一年就带动了16户农户共同养殖,这一年他们的养殖事业红火了,马场村掀起了一股“东良效应”,家家户户都在学习养羊,遇到技术难题总会第一个打电话向村主任咨询,久而久之,全村100多户人家都加入了养羊的行列中。

 

  立足长远发展可持续性产业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此时的黄东良已经算是名利双收了,可是他却并没有停下脚步。“因为想着村里还有很多农户生活得很艰难,希望可以把养殖事业做得更大,带动大家一起养殖致富。

  说干就干,先富起来的他拿出10万元来补助陈金莲、易辉尚、黄东论等19户农户建羊舍和购买基础母羊成立东良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产业,采取土地入股的方式把500多亩土地集中起来,每户分给5亩地种草,如果不养羊的按照每亩每年240店的价格支付,合作社生产的羊子由县草地中心收购。

  农户遇到不懂的技术方面的问题还是一如既往的随时呼叫黄东良,而他也总会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到,黄东良已经成为当地农户养羊致富的主心骨。大家都发展养殖不担心以后价格会走低,收入受到影响吗?对此,黄东良说:“高利是暂时的,一个产业要形成规模以后才能回归常态,不能老是走物以稀为贵的路子,只有产业做起来了才能实现可持续,才可以今年有收成,以后年年有收成!

  合作社成员黄登国因为残疾的原因,生活很是窘迫,黄东良鼓励他发展养殖,在养殖小区给了他30个平方的圈舍,去年四月开始养殖了50多只山羊,如今他的第一批养子已经快出栏,这几天这打电话联系黄东良找草地中心去回收呢。

  不只是黄登国,在深圳一带打工多年的黄腾巧去年也回到了家乡发展养羊,在养殖小区养殖了350多只羊子,对于未来的前景他信心满满。“有黄主任在,干什么我们都觉得有干劲,关键是养羊确实是一个好产业,这回回家是我做的最正确的决定了。”黄腾巧说。

  如今合作社成员已经从原来的19户增加到了60多亩,划分出去种植的土地已经有200多亩,而黄东良个人的养殖事业也是风生水起,上个月买了300多只,每只2000元,现在存栏还有500多只。

  有着黄东良的带动,养猪一样养羊、种粮一样种草的养羊氛围已经形成,并进入快速发展期。带动马场、坪寨、鲁迫、野寨、青山等村大力发展种草养羊,形成种草养羊产业区域化,激发了广大党员群众发展致富的激情。目前,全村建成人工草地2300多亩,羊存栏3000多只,涉及养羊户100多户,年增收最少的8000元,最多达到16万元。马场村也因此成为远近闻名的养羊村,2013年,马场村农民人均收入达到了7103元,率先步入了小康社会。

  现在黄东良正计划扩建200个平米的圈舍,带动更多的农户参与养殖,把全村一万多亩土地都利用起来,预计再发动200户共同发展。“现在我们主要是卖种羊,以后的常态应该是商品羊,比起其他地方发展商品羊,我们的优势除了草坡资源丰富外海权肉羊加工厂距离很近,面年需要加工60万只以上商品羊,只要能够养出来销路是不愁的,我们村一定要在这个养殖事业上大干一场。”黄东良说。

  先富带后富,这在30多年前是邓小平同志第一个提出来的,30年时过境迁,这样的观念已经变得单薄,黄东良是一个普通的基层干部,但是他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印证了这样一个话,践行着自己作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职责,社会需要这样正义力量的鼓舞,也需要来自于这样平凡岗位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