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贞丰:义务消防员学古人“打更”提醒防火
独特的“打更”方式
图为志愿消防队进行演习
“风干物燥,小心火电!”听到这句话,你不要以为是在拍电影,这是贵州省贞丰县为了避免古县城发生火灾,逢易发生火灾的时节,打更人便带着一个铜锣,走在贞丰老城的街道上的吆喝声。
老城显现隐患。 贞丰县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老城区是贵州省2006年公布的第二批历史文化街区。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物,其中绝大部分建筑使用时间超过80年。由于历史的缘故,贞丰街道出现了街道狭窄、电路老化、消防设施不足等弊端。
在贞丰县街道上,可以看出这里的建筑还是以木制为主,斑驳的墙壁和青石板街记录着历史。道路狭窄,带着历史厚重的县衙、文庙、城隍庙、马二元帅府、文昌宫、两湖会馆等古迹、木屋一栋接一栋,别有韵味的同时也显示出这里的危机——一旦发生火灾,很多房屋及家庭都会毁于一旦。更让人担心的是,老城社区7个自然组,总人口8600余人,老年人口就超过20%,一旦出意外,后果不堪设想。
2004年老城社区成立,在贞丰县消防部门指导下,组建了社区义务消防队,60人报名参加消防队,义务保护家园。
多方努力防火灾。义务消防队成立后,社区与队员们一起努力,一方面通过开展“五个一”活动:召开一次节日消防工作部署会,开展一次节日消防宣传,开展一次装备检查和消防演练,开展一次安全巡查,开展一次年度消防安全知识竞赛,普及消防知识。
一方面,针对老城社区房屋老旧,房屋出租现象较为普遍的情况,将辖区内100余户出租屋和老建筑进行ABC三类分类管理。符合消防安全条件的列为A类,存在较小安全隐患且易于整改的列为B类,存在安全隐患且难以整改的列为C类。A类建筑进行不定期消防安全检查,B类建筑每季度检查不低于两次,C类建筑纳入常态化管理,实行严管整治,对存在隐患落实限期整改,并进行每个月不低于两次的检查等,最大化避免火灾。
为了解决火灾发生后消防车辆无法进入的问题,社区将废弃的6口水井改造成为消防水池,并在贞丰县消防部门和社区支持下装备了两台压缩抽水机,以备不时之需。
此外,义务消防队员们还摸索出了一个自己的防火方式——“打更”。逢易发生火灾,就用这一种古老而又独特的方式守护着当地古城和百姓的安宁。
打更人的守护。 今年54岁的易福祥,是贞丰义务消防队的队员之一,他已经记不清自己有多少个节日没有陪伴在家人的身边。
易福祥是最早一批加入消防队的人,他担任队长的职务,至今已整整11个年头。皮肤黝黑的他,个头很瘦小,但是他内心却存放着一份对古城消防安全保护的坚定。
“节假日,尤其是过年、正月十五、清明和七月半这几个重要节日,按老传统都要燃放鞭炮,烧纸钱。”易福祥说,在消防安全最薄弱的古城中,这些日子隐患严重。在多年来,消防员们尝试过发宣传资料,一家家去告知,但是总觉得效果不理想。
因为防火压力大,易福祥们想起了古代的打更:那时防火也就靠打更人的一句“天干物燥,小心火烛”,消防员们对此进行了借鉴,还将话语顺应时代改成了“天干物燥,小心火电”、“过节了,小心用电防火”、“出门睡觉前再检查,火灾火苗不来家。”……
打更开始后,效果还不错,原本就算扯着嗓门,也没人理会。现在锣音一起,小孩、老人驻足围观。住在古城中81岁的徐林英拉着易福祥的手,感叹地告诉记者,“有他们的帮助,10余年不出事,还没有工资,这很不简单,很不容易啊。”
正是因为易福祥们这一群义务的消防员的努力,老城区中十余年未发生火灾,2014年,贞丰县永丰街道老城社区还被评为“全国科普益民计划示范社区”、“全国防灾减灾示范社区”等多项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