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丰:用产业为试验区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19.05.2016  16:19

进村入户走访。

    新华网贵阳5月19日电(通讯员 冯彪)走进贞丰民族文化旅游扶贫试验区各个项目建设现场,车辆的穿梭声,工人间相互的呼喊声,组成一曲曲体现试验区建设发展的生动的交响乐,也让人感受到了试验区如火如荼的建设。

    贞丰民族文化旅游扶贫试验区位于贞丰县中心城区东北部,规划区面积70平方公里。核心区以双乳峰、三岔河和北盘江大峡谷为中心,西至者相镇猫坡村,东至必克村、岩鱼村,北至平街乡小花江村,南至小屯镇头毛村,面积20平方公。试验区获批成立以来,贞丰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迅速行动,组建成立试验区指挥部,并研究制定了以政府为主导,以民族文化和旅游产业为引领,以旅游产业项目建设为加快推进旅游扶贫重要抓手的工作思路,全力推进试验区建设。

    做好业态谋发展

    贞丰民族文化旅游扶贫试验区获批成立以来,贞丰县委、县政府坚持规划引领、科学发展,按照“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思路,体现科学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精心编制好民族文化旅游扶贫试验区建设规划。立足试验区实际,以规划为引领,把推进旅游产业重大项目建设作为加快推进旅游扶贫的重要抓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今年4月,集中开工了一批包括三岔河提升改造、北盘江大峡谷整体开发等4大类10个项目,总投资20.2亿元。除了在项目招商和投资建设上加大力度,试验区还特别关注能够帮助群众实现脱贫致富增收的业态建设。抽派精兵强将组成工作组深入农户家中,与农户共商发展脱贫大计。5月6日,工作组深入者相镇三岔河组,与农户共商精品客栈、农家乐建设等旅游业态发展相关工作。该组村民向忠辉就自家房屋是自已发展还是出租说出了像他一样希望谋求发展的农户的真实意愿:“自已发展,要建成上档次的民宿酒店,要投资60万-70万元。需要贷款,还要承担无人住的风险。将房屋出租,不成承担风险,每年还有租金可拿。房屋是一个会下蛋的母鸡,每年都有收入,还不如把房屋交给有实力的公司企业来经营。

    通过以核心区为重点,拓展区为节点,进村入户开展走访工作,为群众想思路,谋出路,试验区实现扶贫的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准管理,并逐步探索形成具有试验区特色扶贫开发新模式。

    授人以渔真扶贫

    民族文化旅游扶贫,重点在“扶贫”。为确保扶贫工作取得实效,试验区通过调整贫困农户的产业结构,组织群众参与就业创业培训,让群众转变观念,打开思路,提高就业创业技能,增加贫困农户收入。4月20日至26日,贞丰县妇联举办“锦绣计划”民族绣娘培训班,来自7个乡(镇、街道)的50名少数民族绣娘参加本次培训。通过此类培训,将民族传统工艺同旅游产业相结合,让游客真实体验感受贞丰民族文化,同时让民族刺绣作为产品走出贞丰,以此带动更多妇女群众通过发展民族手工业实现家门口增收。除了开展绣娘培训外,还组织开展了电工、焊工、厨师等一系列的创就业技能培训。同时采用“共商”、“共建”、“一帮一”、“一包一”等工作方式为群众的发展致富提供帮助,确保通过旅游发展实现群众的脱贫致富。参加就业培训的学员杨晓春说:“学习的内容很丰富,有炸的,炒的,炖的,凉菜等,这些都学了。学到技术以后想回家去开个餐馆赚钱。

    试验区还积极发挥资源优势,精心组织筹备成立了试验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及贞丰县旅游扶贫开发有限公司、旗上村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其中者相镇旗上村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以贫困户“特惠代”的形式如股,注册资金1000万,目前已开始正常运营。通过以公司为载体,精准脱贫为目标,逐步形成“公司+脱贫”的模式,实现资源集中整合,完成农民变“股民”,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的“三变”,实现村级平台化、村委公司化、村民股份化、服务社会化的“四化”,带领群众共同发展,逐步实现乡村倍增、收入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