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户摘下“贫困帽” 新春围炉话小康
新华网贵阳1月28日电(记者罗羽)“来年产业咋个搞?”“技术培训咋个落实?”……农历新年来临,在贵州安顺市东屯乡市新村村支书詹凤领家中,几位村民围坐在火炉旁,与村支书共话脱贫奔小康之路。此时,屋外寒风阵阵,但屋内却热气腾腾。
2016年,贵州减少贫困人口120.8万人。围坐在火炉旁的詹昌全、詹小全和詹夫祥都是刚摘下“贫困帽”的村民。为了脱贫后收入能够巩固提高,年关之际,他们已主动多次与村支书谋划增收的路子。
“没有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摘帽将变得十分艰难。有了产业,就要确保能够进一步发展壮大,带动更多人走上致富路。”坐在褪了色的沙发里,詹凤领一边说着话,一边还不时翻看手里的一大叠工作材料。
市新村是地处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的一类贫困村,全村568户2960余人。2016年,村里通过合作社的产业带动,共实现11户贫困户脱贫摘帽。
詹凤领介绍,2013年,市新村按照上级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建立起了“村社一体”的种养殖合作社,村民通过土地流转、资金注入等方式入股成为股民。经过近四年的发展,合作社形成了300头猪、5000只鸡、800亩左右经果林规模的种养殖产业结构,有社员58户,其中贫困户20户。
第一个向支书发问的詹昌全今年49岁,家里有5口人,其中三个孩子,两个读大学,一个读高中,全家一年光是生活费就要两万多元。
“去年我拿到了农信社针对精准贫困户推出的‘特惠贷’贷款10万元,入股合作社后,不仅每个月有500元保底分红,还通过在合作社务工,一个月有不少于1800元的工资,两项加起来每个月大约有2500元收入。”詹昌全说。
跟詹昌全类似,詹小全通过贷款资金注入以及土地流转入股合作社成为了股民,2016年的收入超过了两万元。
“合作社去年一年单就养殖的鸡就卖出3000只左右,销售额30余万元。”詹凤领说,我们来年计划把种养规模再扩大,猪不低于500头,鸡不低于1万只。同时针对社员的需求,搭建平台、邀请专家,加强技术和管理方面的知识培训。
对于村支书的计划,詹小全频频点头,他说他虽然在合作社上班,但平时主要干一些粗活累活,没有学到技术。
“几年前,我跟几个伙伴一起贷款搞中药材和魔芋种植,不过因为技术不到位,都失败了,欠了很多债。”詹小全说,村民都有发展的欲望,通过合作社这个平台,不仅能够抱团取暖,还能通过培训,让大家有一技之长,“这是个好主意”。
没等两位说完,詹夫祥就迫不及待接话了,这位上有年长父母,下有三个年幼小孩以及长期患病妻子需要照顾的中年男人,前不久刚从广东打工回来,看到合作社愈发发展壮大,他已经决定不再出去。
“我爸跟我都是合作社社员,不过我去年选择出去打工,一年拼死拼活下来挣的钱也就两三万元,跟他在合作社务工挣的差不多,我决定新年就在家门口发展,也方便照顾家里人。”詹夫祥说,他希望合作社在多元化种养殖方面再做些工作,同时谋划旅游产业方面的发展,丰富村里的产业业态。
“你们的意见都很好,回头我们再好好琢磨琢磨。”詹凤领一边认真听,一边点头答应。此时,村里已经响起了稀稀疏疏的鞭炮声,新年的脚步越来越近,崭新的一天很快就会到来。
[责任编辑: 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