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来了贴心人——— 贵州省扶贫办“帮县、联乡、驻村”工作侧记

07.01.2015  20:57

      2012年,江口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662元,全县经济总收入达22.75亿元;2014年,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172元,全县经济总收入达33.32亿元,人均收入较  2012年增长32%……

        这一组组数据的背后,是全县干部及贵州省扶贫办驻村工作队智慧和汗水。

        2012年,省扶贫办挂帮联系江口县,驻村工作队调结构、兴产业、谋思路,田间地头处处是他们忙碌的身影,他们或访贫问苦,或与农民同吃同住,或积极向上协调扶贫资金,解决了一个个难题。

        三年来,省扶贫办共落实了财政扶贫项目资金和帮扶资金2.7亿元,帮助该县9个乡镇(街道)33个村实施了系列“短、平、快”种养殖项目和村组道路、安全饮水等项目81个,受益3.2万群众。

助村民发展特色养殖

        “叽叽……”还没有走进桃映镇小屯村“唐代”特种珍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基地,远远就传来了鸡叫声。

        “多亏省扶贫办驻村工作队干部的帮扶,要不我的绿壳蛋鸡产业也不会有今天。”回忆起发展绿壳蛋鸡养殖,“唐代”特种珍禽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唐红军很是感慨。

        2011年,在外打工的唐红军回到桃映镇小屯村,看见村民们都发展起自己的产业,他与好朋友代建林决定从事肉鸡养殖。

        唐红军拿出积蓄与代建林凑齐20万元建圈舍、购鸡苗、建办公场所,几个月过去了,一个占地近15亩的养殖场正式完工,首批养殖4000多只肉鸡。

        然而不懂养殖技术、没有市场销售经验一直困扰着唐红军。每天除忙着养殖后,他们还要利用晚上休息时间学习养殖技术,摸索市场销售渠道。

        “你凭什么说是散养的野鸡?”唐红军回忆起自己当年卖鸡,一脸的无奈。2011年11月,因为种种因素该合作社亏欠16万元,代建林拆资再次南下打工。

        通过市场调查,他发现绿壳蛋鸡市场潜力大。个性倔强的唐红军决定东山再起,他时常用“只要有信心,没有办不成的事。”这句话来鞭策自己。要建设一定规模的鸡场需要资金,于是,唐红军来到当地信用社贷款,因为没有抵押而无法办理相关手续。省扶贫办驻村工作队知情后,立即与桃映镇为他协调了20万元的贷款。

        鸡场建成后,他第一批购进绿壳蛋鸡苗5000羽开始养殖。为了节省购买鸡苗开支,2013年1月,唐红军花掉1.1万元买了一台孵化机。

        养殖离不开技术,省扶贫办驻村工作队免费让他参加省、市举办的养殖培训班学习。当年8月,他养殖的第一批绿壳蛋鸡出栏,毛收入达20余万元,净赚10余万元。

        “为扩大销路,我在铜仁租了一间门面出售绿壳鸡蛋兼营商品鸡。”唐红军高兴地告诉笔者。同时,合作社还发展了600个会员,持会员卡的用户购买绿壳蛋鸡系列产品要便宜2角钱。

        为让村民走上致富路,做大做强绿壳蛋鸡产业,由桃映镇与“唐代”特种珍禽养殖专业合作社签协议,省扶贫办出资购绿壳蛋鸡免费发放给小屯村民。目前,该合作社在小屯村发展养殖户200余户。“2013年10月,我卖掉合作社免费发放的1000只绿壳蛋鸡,除去喂养开支,净赚5万元。”桃映镇小屯村民李胜平说。

        该村村民柴树清也是一个绿壳蛋鸡养殖受益户,2013年,合作社免费提供的20只绿壳蛋鸡纯收入达1000多元,2014年他又在该合作社购进100只绿壳蛋鸡。

积极抢险救灾显身手

        “洪水快要淹没稻田了,赶快叫河边的村民转移到安全地方去。

        2014年7月15日,因连续强降雨,该县太平镇凯文村遭遇了100年未遇的洪涝灾害。面对突如其来的洪灾,省扶贫办驻村工作队第一时间来到沿河两岸迅速组织群众转移。随后,省扶贫办驻村工作队同村支“两委”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安排部署抗洪救灾工作。

        在省扶贫办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干部的组织下,年轻的搀扶年长的,妇女紧紧地牵着小孩……经过近1个小时的转移,沿河居住的村民全部脱离了危险。

        为确保抢险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驻村工作队与村支两委干部分别深入到农户家中了解灾情和隐患排查,一边及时统计上报受灾情况,同时又积极组织村民开展生产自救工作。当得知梵净山环绕线公路细沙坪路段因山体滑坡导致该路段中断后,驻村工作队与村支两委干部现场办公,在滑坡地段设置警戒线和组织人员进行抢险救灾工作,经过公路部门和村民连续两天的奋战,该路段恢复了正常通行。

        为降低受灾群众损失,省扶贫办驻村工作队积极协调省防汛办和县民政局,帮助凯文村修建凯文河防洪堤和灾后重建工作。驻村干部想方设法,多方奔走,得到省防汛办和县民政局的大力支持,分别为凯文村解决凯文河防洪堤修建资金20万元和灾后重建资金5万,切实帮助凯文村支两委和村民解决了实际困难,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党的群众教育路线实践”活动,有力推动了凯文村脱贫致富步伐。

        “2014年的洪灾,多亏了省扶贫办驻村工作队及时通知我家转移,要不我们一家人都会有生命危险,他们真是我们的贴心人啊!”72岁的村民杨通文回忆当时洪灾情景含着眼泪说。

接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走进德旺乡坝梅村烂塘组,只见一台台工程车往来穿梭,挖掘机发出轰鸣声此起彼伏,一条连接烂塘组至华口尖组的断头路正初具雏形。

        江口县德旺乡坝梅村位于梵净山腹地,该村有19个村民组,村民2000余人,全村只有华口尖组和烂塘组没有联通,两组之间有2公里断头路。

        自省扶贫办驻村工作队入住后,为理清该村发展思路,驻村工作队干部深入村组与老百姓交心谈心,了解群众疾苦。2014年,省扶贫办驻村工作组组织该村干部、村民先后到毕节市纳雍县考察学习种植樱桃和到贵阳修文县考察学习七彩百合种植,旨在让群众如何利用资源优势发展产业而走上致富路。

        面对该村烂塘至华口尖的2公里断头路,省扶贫办驻村工作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让华口尖村民结束肩挑背驮的历史,大力发展产业,驻村工作组通过深入村组调查了解,并把村民的意愿向省扶贫办领导汇报,当即省扶贫办表态解决10万元资金修通断头路,这对华口尖的村民来说是一个莫大的喜讯。

        依托梵净山资源优势,该村计划从2012年至2014年沿梵净山环线公路种植1200亩樱桃,让游客在游玩中体验采摘樱桃的乐趣,真正让游客吃在农家、乐在农家、住在农家,从而依托旅游走上致富路。

        为发挥水资源优势,在省扶贫办驻村工作队的指导下,该村通过村民入股等形式投入150余万元,先后建设2000平方米的大鲵养殖场地,目前,该村有24户村民参与大鲵养殖。

        “断头路建成后,我们终于可以不用肩挑肥料了,还可以利用空闲的土地种植中药材,利用冷水搞大鲵养殖,村民们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过。”坝梅村华口尖村民何祥斌信心满满地告诉笔者。

        2014年,省扶贫办驻村工作队向上争取到了120万元的建设资金,修通桃映镇匀都村与松桃县沙坝乡的断头路,目前,即将开工建设,它的建成将解决3000多人的出行难。此外,2014年省扶贫办驻村工作组为匀都村争取到140万元的种草养羊项目,目前,70户农户已经完成种草、羊圈建设,并与松桃县大哥大公司签订购简阳大耳羊品种协议。

        2014年以来,省扶贫办驻村工作队发挥业务熟悉的优势,主动帮助江口县扶贫办和各乡镇扶贫工作站设计扶贫项目申报指南,共争取国家财政和省级扶贫资金921万元,项目批复42个,立项待批复1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