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定县创新帮扶模式

06.03.2015  23:01

               

        2015年,贵定县共有4个贫困乡镇,51个贫困村,59819个贫困人口,为实现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一提高”(即: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和2018年全面脱贫奔小康的目标,贵定县委、县政府创新帮扶模式,因村、因组、因户施策,精准扶贫,精细化管理上下功夫:

 

因贫施策抓机制

 

紧紧围绕“一策三挂”抓扶贫。一是因地施策出政策。针对贵定县北部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滞后,少数民族多、贫困面大的乡镇新巴镇、德新镇,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北部乡镇新巴镇、德新镇发展的实施意见》,使帮扶北部贫困乡镇发展制度化。二是因镇施策挂领导。县四家班子领导根据县委分工和岗位职责,因地挂镇挂片,县委书记莫春开同志亲自挂发展滞后的北部新巴镇,县人大主任林毅带队挂发展滞后的北部德新镇等,做到哪个镇、哪个片落后,那个镇、哪个片帮扶力度就越大。三是因村施策挂部门。县委、县政府按照党群部门挂“先进的村”、政法部门挂“乱的村“、经济部门挂“穷的村”、项目部门挂“基础设施落后的村”、社会管理部门挂“产业发展好的村”、农业科技部门挂“产业缺乏的村”。全县109个部门都挂到了相应的村组。四是因户施策挂干部。县委选派59名县直部门干部,146名乡镇、街道干部,72名农村知识青年,72名优秀大学生与省选派的8名干部,州选派的20名干部共377人组建成72个工作组,赴全县72个行政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并从中选派112名优秀年轻干部、实职科级干部,科级后备干部到112个村(居)任第一支部书记,16名任村居委会主任助理,39名科级干部和科级后备干部挂任镇长助理或街道办事处主任助理。驻村工作队每月驻村不少于20天,由镇或街道进行考核。对未驻村的干部,采取“321”帮扶模式,全县副科级以上干部每人帮扶3户以上贫困户,股级干部每人帮扶2户以上贫困户,一般干部每人帮扶1户以上贫困户,实现了一村一扶贫工作队,一户一帮扶责任人一帮三年,不脱贫就不脱钩。

                                           

因事施政抓落实 

 

          一是明确目标,先难后易。对全县    贫困人口,县委、县政府分四年实施脱贫,对贫困面大的北部新巴、德新镇,县委、县政府专项制定了经济、社会、文化、党建等各项事业发展的目标,落实了相关的保障措施,县委、县政府每年从县财政中拿出1000万元作为北部乡镇发展基金,成立推动北部贫困乡镇发展的常设机构,明确一位常委副县长专项分管,并要求各政府部门每年支持北部贫困乡镇发展资金不少于本部门项目资金的三分之一。二是制定五大产业规划,实施产业脱贫。围绕烤烟、茶叶、果蔬、大鲵、刺梨五个主导产业和百合、香榧、新巴紫皮大蒜、竹鼠、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制定全县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各镇、街道也结合实际组织制定了镇、村、组的产业规划,形成全县一盘棋。三是夯实信息采集,实施精准扶贫。贵定县充分调度驻村工作组、镇(街道)干部,村组干部,入户摸清全县贫困户情况,结合“六个到村到户”,因户施策,一户一计划。为扶贫攻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四是强化落实,真帮实扶。县委、县政府通过细化各镇(街道)、部门的工作责任,提出镇(街道)、部门“六看六比”,以及实行年初电视公开承诺,年中、年底广场问政评议,开展县直部门、镇(街道)、村(居)支两委主要负责人参加的现场观摩会、问廉问效等督促落实,对落实不好的单位或个人,进行通报,取消评优资格,对单位主要负责人实行诫勉谈话,直至组织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