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三大机制共同“发力”落实改革
贵州:三大机制共同“发力”落实改革
文/记者王丽
全面深化改革“元年”,贵州积极部署落实改革,制定路线图、排出时间表、明确责任人,一些关键领域改革已开始“破冰”前行,但改革中的“中梗阻”、“天花板”、“等绕拖”等难题亦不同程度浮现。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调研采访中深切感受到,改革既需要清晰的“作战图”,也需要强劲的“动力源”,在目标明确后必须三大机制共同“发力”才能避免改革在落实中“落空”。
其一,标准机制。只有总规、大纲的改革往往难以落地,改革需要“蓝图”,但更需要执行标准、程序标准和责任标准等“标准体系”,越是细化的改革才越能落到实处。
在全面深化改革启动一周年之际,“贵州省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台账管理系统”开始投入使用,这个依托省委电子政务内网开发建设的新平台,通过建立改革举措总台账、分台账和明细账,编制改革路线图,列出推进时间表,“挂图作业”、按时盘点,使得改革程序管理有了“标准体系”。
其二,参与机制。新一轮改革内容丰富、任务繁重、牵涉面很广,本刊记者在基层采访发现,有些群众面对改革是“无感”心态,似乎觉得改革离自己很远,或者和自己“没有什么关系”;可有些群众提及改革却举双手称赞,甚至滔滔不绝。两种反差,关键是有没有解决改革的利益联结机制和民意表达机制,形成推进改革的社会动力。征求民意、善借外力,越来越成为各级领导干部推进改革的共识。
不少领导干部提出,在改革方案、政策、法律法规修改制定过程中,增强公众、社会知晓度,多听社会各阶层意见,多听群众和基层意见,提高社会参与度才能求得改革最大公约数,也能够增强改革的针对性和精准性。
其三,监督机制。检验改革成效,防止“为改革而改革”需要多维度的监督与评估机制,监督既需要在内部形成完善的跟踪督促检查的“督查体系”,也需要借助外力进行督促问效,同时还应建立包含经济增速、环境测评、居民幸福指数、政府透明度等多元指标的评估体系,使改革效果评价更为科学精准。
以人大工作为例,今年以来,针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等新一轮改革中的难点、焦点、热点问题,贵州省人大多次对政府工作开展专题询问,在解疑释惑、直面问题中实现监督机关与执行机关互动,探究深层次问题,寻求更有力的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