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乡野展新貌 演绎土地生金变奏曲
贵州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
乡野展新貌 演绎土地生金变奏曲
千百年来,贵州人曾无数次试图唤醒脚下这片土地的活力,开发山区农业的潜力。
“十三五”以来,贵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立足资源禀赋、气候条件、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等,通过纵深推进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聚焦产业发展“八要素”,践行“五步工作法”,因地制宜发展壮大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强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汇聚起强农兴农的磅礴力量,推动了农业农村经济加快实现“六个转变”。
今年前三季度,全省一产增加值1844.96亿元,同比增长6.1%,增速位居全国第一;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26元,同比增长8.1%,增速位居全国第三。“目前我省粮油丰收已成定局,猪肉等‘菜篮子’产品供应有效,市场总体平稳。”11月10日,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杨昌鹏在全省“三农”重点工作调度暨产业结构调整现场推进会上介绍。
总的来看,我省三农形势持续向好,为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这样的良好态势,得益于近年来全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的位置。尤其是近两年,农村产业革命搅动着山野乡间的一池春水,沉寂千年的土地被唤醒。
为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省委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安排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工作措施。12位省领导领衔推进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强力推进了产业发展壮大。目前,全省茶叶产量全国第一,辣椒产加销全国第一,食用菌产业跻身全国第一梯队,蓝莓、李子、猕猴桃、火龙果、中药材等居全国前列。
种得好,更要卖得广。今年,全省大力建设配有信息自动采集设备的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险冷链设施,为黔货出山风行天下提供有力支撑。通过现代化冷链物流等手段,普定小韭黄远销东南亚、纳雍红樱桃卖到北上广、遵义鲜竹笋直达江浙沪、威宁“三白”挂上互联网。
今年以来,全省“宣传促消费”活动全面展开,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公益广告品陆续在央视、东部对口帮扶城市省级媒体播放。上半年,全省已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重点城市和对口帮扶城市累计建成138个贵州绿色农产品省外分销中心。六盘水、毕节等6个城市被纳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二级供应中心,省内57个农产品生产主体获得粤港澳大湾区“直供基地”认证。
链条长,收益高。通过精深加工延伸农产品产业链,上半年,全省规上农产品加工业产销量达94.4%,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增速5.4%。一颗颗刺梨果摇身一变刺柠吉,一个个小辣椒加工变成瓶装辣酱,一篮篮百香果变成了甜果脯。
田间地头的耕作者变成了产业工人,在农业和工业间自如转换。依托“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组织形式,全省12个特色优势产业预计今年临时用工总数将达10.3亿个,折算累计200天以上用工岗位515.7万个。把农民尤其是贫困群众吸纳到产业链上,贵州正打破传统方式稳就业,促增收。
人才、资金、技术、资源如热浪般涌向乡村,贵州农村正在发生历史性的深刻变化。(记者 邓钺洁)
[责任编辑: 邓娴 刘昌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