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五级“河长制”推动“河长治”
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以河(湖)长制为重要抓手,擦亮贵州生态文明“金字招牌”,对贵州发展意义重大。
自2017年底,贵州省率先全面建立河长制以来,在全国率先建立起从省到村的五级河长制,首创从省到乡四级“双总河长”,独创省级领导人人当河长。截至目前,全省4697条河流、2407座水库、17150座山塘共设河长22755名。
通过全面推行五级河长制,2019年,全省纳入国家“水十条”考核共55个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为96.4%,劣V类水体基本消除。河长制从“有名”到“有实”的转变,也让绿水清流带给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五级接力”:巡河护河担当有为
张美明是铜仁市万山区高楼坪乡龙溪河大树林河段的河长,今年6月汛期来临,张美明常到河岸检查河道的水位情况。
“作为河长,我必须对河流负责。”张美明说,他的日常工作就是巡河、清理河道上的垃圾漂浮物及排污口,并将河道情况及时汇报给上级河长。
通过层层压实责任,由万山区委书记、区长担任总河长的双河长制,以及通过公开各级河长名单并接受群众监督的模式,让万山区河湖管制常态化,因每级河长的努力换来了今天水清岸美的龙溪河。
如今在贵州,不少河湖的水质与周边生态,通过河长制的推行“失而复得”。
在毕节市白甫河,由于利用与保护失衡,污水直排、岸线乱占乱用、河道生态流量不足等问题,部分河段水质长期在劣V类左右,甚至出现黑臭水体,成为群众眼中的“臭水河”。
2017年,毕节市以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为抓手,分级分段设立了党政河长,白甫河市级河长由市委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共同担任,副河长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担任,此外设置了5名县级河长、29名乡级河长和85名村级河长。以河长制为抓手,统筹推进白甫河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系统治理。
数据显示,2019年,毕节市、县两级河长累计巡河863次,累计召开总河长会议17次,累计整改河湖“四乱”问题139处,整改销号水利部暗访发现问题22处……2019年毕节市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100%,国控、省控断面地表水优良比例100%。毕节境内越来越多的河流逐步实现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
“一河一策”:治理升级水清岸美
盛夏时节,走在瓮安河岸边,柳枝掩映着清澈的河水,让人心情舒畅。
过去,由于对境内矿产资源粗放式开采,乌江瓮安河段总磷超标严重,河水受到污染,水体生态遭到破坏。
瓮安河水污染问题体现在河里,根子却在岸上。为治愈顽疾,瓮安县高位推动河长制落地,按照“一河一规划、一河一景观、一河一特色、一河一文化”的思路,让翁安河重现生机。
在党政领导率先作为、职能部门协调联动的基础上,瓮安以工程措施组合出击,系统施治总磷超标。
针对瓮安河上游磷矿密集区,实施矿山总磷污染综合治理工程;针对瓮安河中游人口密集区,实施城市污水处理扩能提标工程及城市生态湿地工程;针对瓮安河下游重点涉磷企业,实施工业污水治理工程,同时实施流域河道综合治理,提升河道生态环境。
2018年6月以来,瓮安河天文出境断面水质从原来长期劣V类改善为2018年6月份以来的Ⅲ类水质,现已连续取得月均值达标,水体总磷含量平均为0.13mg/L。不仅如此,如今的瓮安河还实现了防洪减灾、水生态环境、人居环境相协调的目标,得到了百姓点赞。
“共管共治”:多方协作人水和谐
“刚实行河长制时,我回到家乡就听到有人调侃说河长制是什么意思?一条河有一个河长,听上去像过家家一样。”7月2日,黔西南州兴义市水务局综合股工作人员蒋娟告诉记者,三年来,作为一个威舍人,她见证了家乡百姓对河长制态度的转变。
兴义市威舍镇位于滇黔交界处,西以黄泥河为界,同云南省富源县黄泥河镇隔河相望。
发源于盘州市乐民镇的黄泥河支流小黄泥河,自威舍镇阿依村进入兴义境内,在乌沙岔江注入黄泥河干流。1992年之前,因发源地地质问题,黄泥河水长年夹杂黄泥,如一条黄色的飘带流淌于山壑之间。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厂矿企业落户威舍,工业污水、生活垃圾和污水、农业面源及流域内芭蕉芋作坊污水等对黄泥河水质水体污染日益严重,威舍镇成为贵州境内黄泥河污染源的集中地,保护黄泥河、改善水生态刻不容缓。
此时,两省三地如何共管一河成为重要命题。在黔西南州首倡下,云南省曲靖市与贵州省六盘水市、黔西南州建立“两省三地”黄泥河环境保护协同监督工作机制,对跨行政区域的界河明确管理责任,协调上下游、左右岸实行联防联控,形成齐抓共管、共同推进的新态势。
经过共同努力,黄泥河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质由污变清,整体形势趋于良好。特别是一些典型河段,在地方政府的重拳组合全力整治之下,污染防治工作成效明显。如今,威舍境内界河基本实现水清岸绿,全年水质达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
蒋娟说,如今在威舍镇,提及河长制,老百姓都表示由衷的赞叹,很多人说:“河长制实施得太好了,黄泥河水真是越变越清了!”(记者 管云)
[责任编辑: 刘菲 邓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