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贵州代表团参演剧目《巫卡调恰》演出剪影

14.09.2016  14:46

  “这个节目看后让我感到温馨、真实、富有亲情感!它让我又回到了童年,回到了久别的故乡,让我沉浸在浓浓的乡愁中。”9月10日晚,看完《巫卡调恰》的演出,走出剧场的来自北京建工集团的吴雯兴奋地对记者说。

  9月9日、10日,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贵州代表团参演剧目《巫卡调恰》在国家话剧院剧场连续演出两场,场场爆满,掌声不断。火塘、古树、镰刀、木鼓、银饰构成了一幅幅唯美、纯真的画面,来自贵州黔东南自治州黄平县苗乡的民族文化让首都观众大饱眼福。

“遇见乡亲的感觉真好!”

  吴雯说,她自从大学毕业就留在北京,快20年了,离开家乡使她常常怀念故乡的山水和风土人情,虽然不时和老家的亲人联系,但儿时的记忆已越来越淡,今天能在北京观看到了来自家乡的节目,特别的亲切,就像遇到了久别的亲人。

  她说,小时候,由于家在农村,山高路远,不通公路,全村人烧火做饭都是从山里捡来的木材,所以火塘是农村人生活的中心,晚上劳作回来,父母们会在火塘做饭,饭菜虽然简单,但可口醇香;晚饭过后,小孩们会围着火塘,一起听外婆讲故事。所以看到台上老人们围坐在一起抽烟聊天的场景,让她又回到了童年。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系的吴芷琳同学看了演出后还久久沉浸在剧情中,她说《巫卡调恰》的剧情温馨、感人,把苗家人沧桑、不屈及对生活的向往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看了后感觉心里挺温暖和幸福的。

“没想到能参加全国比赛”

  到北京参加比赛的这几天,最高兴的莫过于《巫卡调恰》的演员们,演出取得圆满成功,让他们兴奋不已。

  演出刚结束,演员王小英说的第一句话是“以前没有想到能登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舞台。”她说,她做梦也不会想到,作为一个孩子的母亲,还能够到北京的大舞台上去表演,这让她毕生难忘。

  她向记者介绍,去年5月,这个节目在北京演出过三场,并受到了好评,从北京演出回来后,由于家里的特殊情况,她退出了演出队,为此她伤心了很久。今年元月,她得知《巫卡调恰》被选为贵州的两个参选剧目之一,要代表贵州参加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于是她费了很大的周折做通了家里人的工作,最终回到了剧组里。排练中,她是最认真、最投入的一个,她想通过积极刻苦训练,让自己的技能得到快速提高,因为能够代表贵州参加全国的比赛,实在是机会难得。

  演员杨杏说,每次想到在北京的演出,她都会哭。以前她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也不知道自己人生在方向在哪里。自从参加《巫卡调恰》的排练和演出,看到大家对剧目的热爱和好评,她才知道民族文化是多么的重要。现在看到有关苗族文化方面的知识,她都特别的喜欢,还自己去学习了很多知识,希望对自己的演出有所帮助。

“让更多的人关注贵州”

  “‘巫卡’(外婆)这个词是有温度的,童年很多抹不去的回忆是我创作的缘起。作为一名从苗乡走出来的文艺工作者,有责任保护、传承好优秀的民族文化,让更多的人来关注它,爱护它、珍惜它。”总导演龙阿朵说这就是她做这台节目的初衷。

  不论是前期的创作,还是后期排练,龙阿朵总是严格要求,她说要做就要做好,为了准确把握苗族文化的内涵,她进行了半年的采风,把黄平乃至黔东南的苗族文化元素都融入到剧目中。

  这次演出成功,更坚定了龙阿朵的信心。她说,民族文化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财富,如果我们不积极主动地拓宽民族民间歌舞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途径,那它就会快速消失,所以要让更多的人关注贵州,让贵州的民族文化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