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以人民为中心全力增进民生福祉 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

06.12.2020  01:10

贵州以人民为中心全力增进民生福祉

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

  毕节市七星关区第三幼儿园,孩子们在老师的呵护下健康成长。该幼儿园所在的柏杨林街道办事处是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近年来,街道统筹规划建设了5个校点,增加学位6480个,有效解决搬迁群众子女入学问题。陈曦 摄

  11月27日中午,关岭自治县上关镇落哨村56岁的村民罗运明从落哨种植养殖专业农民合作社皇竹草基地务工返回家里午休。走进自家厨房,罗运明打算煮点面条作午餐。

  “现在的厨房贴了瓷砖,灶台一抹就干净,哪像以前啊,伙房一半用来做饭,另一半要用来做猪食。”罗运明回忆说,在曾经居住的老屋里,土灶台总是把衣裳弄得到处是灰。

  罗运明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曾住在一间主体结构已经破损的木瓦房里。2018年,经县住建局鉴定,他家的房屋为D级危房,“透风又漏雨,拿纸壳来堵也不起什么作用。

  为使罗运明住上安全的房屋,当地政府协调6万元补助资金,对其原住房进行拆除重建改造。

  当年,罗运明就搬进新家过了一个舒适年,“新房子很暖和,厨房厕所样样有样样好,最重要的是再也不担心房子会垮了。

  “十三五”期间,省委、省政府把农村危房改造纳入全省脱贫攻坚“四场硬仗”和“七大战役”强力推进,各级累计投入补助资金近400亿元。

  为促使广大农村群众从“忧居”到“优居”,2017年至2019年,在国家住建部和财政部组织的全国农村危房改造年度绩效考核中,贵州农村危房改造工作连续三年获得全国第一。

  住房安全有保障,是“两不愁三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民生工程。

  “十三五”时期,贵州以人民为中心,全力增进民生福祉,着力补齐收入、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短板,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跑赢经济增速,义务教育全面覆盖,医疗卫生能力全面提升,就业规模不断扩大,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产业发展和扩大就业帮助群众稳定增收。通过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引导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深化东西部协作加强有组织劳务输出、开发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就业困难人员等举措,外输内拓促就业创业,让群众“动起来”,腰包“鼓起来”。

  2016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75.78万人;2019年,全省实现城镇新增就业78.49万人,创历史新高。2020年上半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35.17万人。2019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404元,增长8.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56元,增长10.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跑赢经济增速。

  “两不愁三保障”民生底线不断兜牢兜实。进一步落实“七长”责任制,加强控辍保学动态管理,确保贫困家庭孩子上学“一个都不能少”;严格落实三重医疗保障制度,在全国率先建成省市县乡四级公立医院远程医疗服务体系,让远在大山中的百姓也能远程问诊;巩固农村危房改造和老旧住房透风漏雨整治成果,确保贫困群众住上“安心房”“放心房”。

  2018年,贵州提前两年实现全省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成为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的省份之一;2019年,把远程医疗向村卫生室延伸,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远程医疗服务体系;自贵州在全国率先实施农村危房改造试点以来,全省约1200万农村群众实现安居梦。

  社会保障水平实现“步步高”。城乡低保应保尽保,加大对困难群众关爱力度,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机制全面建成;加强市场监管力度,开展风险评级、线上线下监管等多项措施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到2019年底,全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48.7万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07.49万人;全省拥有各类提供住宿的社会服务机构1034个,其中养老机构928个,儿童福利和救助保护机构26个;社会服务床位18.91万张,其中养老机构床位17.81万张,儿童服务床位3373张。

  民生连着民心。民生工程能不能让人民群众满意,关键看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有多强。

  深入贵州基层,走进群众家中,他们脸上的笑容朴实而又真挚。

  “感谢党和政府!”“(驻)村干部们辛苦了!”“新房子住起舒服!”“读书看病都方便”“口袋里面有存款咯”……几句感言最简单最质朴,却最能表达他们的心情。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贵州始终将民生工作作为检验人民幸福指数的考核目标,让每一个群众都真切感受到民生的温度,生活更加幸福美满。(记者 罗亮亮)

[责任编辑: 刘昌馀 谢素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