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保护传统村落 留住乡愁走上富路

08.04.2016  23:51

  今年年初,家住雷山县的杨安妮忙得够呛。她带着几十个绣娘要完成来自广州知名服装品牌“例外”的加工订单。杨安妮做了近30年的刺绣,手艺纯熟又有经济头脑,在雷山县已是小有名气的“企业家”。

  像杨安妮这样留在家乡从事旅游工艺品生产的手艺人,也越来越多。传统村落受到保护,传统手工艺依托旅游发展得以传承创新,贫困群众得以脱贫致富。

  如今,以千户苗寨作为代表,雷山县57个中国传统村落备受关注。今年,该县将投入1.2亿元保护传统村落,用于水、电、路、消防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古村落的旅游潜质。

  从江县加榜乡党扭村是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这里有上千年的农耕历史,被列为全球重要农耕文化保护地。恰逢雨季,这里的梯田与古老的吊脚楼在雨后显得别有风情。这一美景,正是在保护政策的“庇佑”之下得以如诗如画。

  如今,来党扭村旅游的人越来越多。该村借助现有的梯田,将农耕旅游做得有声有色,每年到当地观光的游客超过10万人次。

  从江县,早已声名在外的小黄村,在外专门靠演唱侗族大歌创收的人数多达540人,留在当地的人们也开起了农家乐和“歌堂旅馆”,通过旅游纪念品销售,芦笙、侗笛、牛腿琴等民族乐器加工的方式,全村每年创收2000多万元。

  围绕民俗风格、传统风物、民族风貌等内容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为传承古老民族文化打开更多新路,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外出打工的农民工越来越少,留下来建设家乡的人越来越多。

  回到镇远县创业的青年江彬所说,在外打工漂泊多年始终找不到“”,回到镇远才找到缺失已久的归属感。不仅是游客需要在传统村落中找到一抹乡愁,土生土长的当地人又何尝不是呢?在有力的传统村落保护措施之下,美丽乡愁正在激起贫困群众的致富梦想。(记者 彭芳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