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做好“三去一降一补” 工业脱胎换骨
今年初,兴义电厂做了一件令整个电力行业都为之轰动的大事:
电厂主动降电价,同时主动给下游企业贷款5000万元。许多企业因为有了流动“血液”,高高兴兴开工生产,而电厂也因为稳定住用户群,今年业绩至少有了增长希望。
工业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战场。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鲜案例,兴义电厂的做法犹如投石问路。却没想到,这块小小石子搅动了全省整个工业领域“一池春水”,大家听闻后跃跃欲试,纷纷想改想变,很多部门和企业代表在寻找方法。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贵州省工业结构中重工业占比为61.3%,重工业中资源型、初级别产品占大部分,汽车制造业只占1.04%;轻工业占比为38.7%,轻工业中烟酒生产占比最高达到28.7%,而日用消费品占比低于1%。
总量规模小、产业层次低、创新能力弱、要素成本高——这四大特征构成贵州省工业困境。要全部解决,就需直面伤痕找准治疗根本,不仅仅让工业强身健骨,更要让工业破茧而出。
“这就决定我们的改革应该是立体综合性的措施,从供给端的结构进行调整变革。”省经信委副主任宛会东认为,就目前而言,贵州工业最体现主动性、最能见成效的是五大手段——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去”是防风险。
去掉产能、库存和杠杆的过程中,又含“危”与“机”的变数。能否化危为机,关键在于推动初级产品向精深、中间产品向终端、一般产品向品牌的转变成败。
记者从省经信委经济运行协调处获悉一个故事:贵州省某家铝厂原来一直生产传统的电解铝产品,产能和库存都出现过剩。于是该企业往下游发展精深加工,生产铝合金、铝水等产品,结果市场供不应求。
“市场机制调节之下,适者生存,很多行业因产能过剩而被动淘汰,现在我们可以主动作为。”该处相关负责人说,比如煤炭企业要去掉原煤产能和库存,可以尝试提高机采率和单位生产效率,通过洗煤、选煤、精炼煤,生产中煤和煤粉等深加工产品,既化解危机,又满足中高端市场需求。
企业需要练“内功”,政府“推手”也在发力。贵州省计划用“百企引进”、“千企改造”工程和“双培育”、“双退出”行动计划,确保引进500强企业20家以上,完成技改投资680亿元,新增1万户以上企业市场主体,力争新增规模以上企业600户。同时,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能耗、环保等标准,淘汰一批落后产能,清理处置一批“僵尸企业”。
“降”是破阻碍。
在贵州省《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意见》中提到,将通过降低用电、物流、融资、税费和制度性交易成本,2016年为全省企业减负700亿元左右。
一子落下,满盘皆活。
这无疑是工业发展的利好——破除阻碍整个经济运行发展的成本,才能激发企业自身挖掘潜力,从而提高整个产业的劳动生产力水平。业内人士认为,工业降成本,意味着政府要形成统一开放的政策环境,降低企业社会成本;同时市场要形成公平透明的竞争环境,降低企业机会成本。
“补”是增动力。
纵观贵州省工业发展,一共两块结构性短板:旧增量动能不足,新增量还在成长——
煤、电、烟、酒、化工、冶金、有色七大传统产业带给贵州工业无限荣光,工业增加值占到全省比重的80%。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需求升级,发展越来越吃力。
传统产业增速放缓,“转”要时间。
大数据、大健康等产业虽然正风生水起,但现阶段还不足以承担起经济支柱的角色。其中发展最快的大数据产业,其电子信息制造业版块的增加值也只占全省工业比重的1.48%。
新兴产业总量不够大,“赶”要速度。
短板带来的动能乏力现象逐渐暴露:全省工业化水平仍然较低,工业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工业产品结构比较单一、市场占有率低。
补工业短板,即是补总量,在做强中做大;
补工业短板,即是补产业,增加产品种类。
关于做法,贵州省《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意见》中也给出了路径:优化存量、主动减量、做大增量,用好“加减乘除”法,传统产业突出降成本、稳增长、促转型,新兴产业突出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以新要素新技术新模式创造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王璐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