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六百年侗寨的“防火经”
从贵州省榕江县城出发,沿着盘山公路行约一小时,就到了栽麻镇大利侗寨。站在山腰放眼望去,一栋栋木质民居依山而建、鳞次栉比。进入村口,一大片古楠木与翠绿的竹林掩映。
走进寨子,记者看到,民居被青瓦覆盖,每栋建筑还挂有标牌,注明设计风格和历史沿革。其中,建于清道光年间的杨氏四合院极具代表性,宅院有两楼一底,大门阔绰,匾额高悬“年进期颐”。
85岁的老人杨成方是这里的主人。他说,村里2004年就通了柏油路,儿女们有的在县城安了家,想把他接去养老,但他不愿去。
在杨成方记忆中,寨子里从来没有发生过火灾。“咚咚咚……每到晚上,都有人鸣锣喊寨,提醒大家小心火烛。”
大利村村主任石锦昌告诉记者,大利堪称“侗族建筑博物馆”。全村始建于明代,有600多年历史,百年以上民居建筑有29栋,现有309户1380多人集中居住。
大利侗寨风景秀丽,被称为“深山明珠”。2012年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次年被评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村子建设之初,先辈们就考虑到了防火。整个寨子选择建在了利洞溪旁,村里还挖了六眼井。石锦昌说,古井合理布局在寨子中心位置,确保房前屋后都能就近取水。同时,在古井周边建设的10座粮仓,全是底层架空,建在浅塘之上,既可防鼠,也可防火。
在这些传统经验的庇护下,许多古村古寨得以延续千百年。如今,一些现代的方法手段也开始运用。
在侗寨内,记者看到了各类消防标识和防火图,以及灭火器等设施,“一心一意爱消防,久而久之家平安”“唯历史才有现在,唯遗产才知兴衰”等标语十分醒目。有的村民家翻修了木房,把一楼的墙先用砖头砌好,外面再加一层刷上漆的木板,既增加了房屋的坚固性和防火性,也不会改变整个房子的建筑风格。
石锦昌说,过去柴草乱堆乱放、超负荷用电、私拉乱接电线等现象带来了不少安全隐患。寨子已经进行了两轮电改,确保用电安全。
栽麻镇党委书记田述峰介绍:“像大利这样的古建筑群,全镇还有3处。为加大保护力度,一方面,将争取配备高压水池、消防水泵等设施和器材,另一方面,加大培训力度,让村民们掌握消防知识和手段。”
大利村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的发源地之一。村民欧秀竹说:“平时农闲时节的夜晚,大家喜欢围坐在鼓楼里,惬意地歌唱,而这离不开家园的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