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再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大沙河红腹锦鸡
6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知,贵州道真大沙河自然保护区名列其中。至此,贵州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量已有11个。
大沙河自然保护区位于道真自治县,与重庆市接壤,此前为省级自然保护区,面积2.69万公顷,属大娄山脉东段南缘支脉。保护区内,最高海拔1939米,最低海拔560米,25度以上的山地占80%以上。
大沙河自然保护区的前身,分别是1984年建立的大沙河银杉自然保护区、仙女洞黑叶猴自然保护区。1993年,两个保护区合并成为大沙河自然保护区,2001年升格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据介绍,被称为“活化石”的银杉树,是大沙河自然保护区最重要的保护植物之一。它是300多万年前的孓遗植物,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2014年统计时天然生长数量为1056株,占全国银杉数总量的26.4%。其中,最大的一株有200年以上树龄,高19.6米,胸径48.7厘米。
动物方面,以区内仙女洞为中心的区域,有近20群140多只黑叶猴在活动。据称,当时的调查数据认为,大沙河自然保护区内的黑叶猴数量,仅次于贵州麻阳河黑叶猴保护区。
此外,大沙河保护区内还分布着珙桐、红豆杉,以及红腹锦鸡、穿山甲等珍贵动植物。公开资料显示,该区域内有5800多种动植物,其中鱼类资源45种,昆虫多达500余种。
据了解,受环境条件等影响,大沙河获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过程曲折,经历数年之久。知情者透露说,影响大沙河晋升国家级进度的主要原因,是保护与发展的问题。“保护区内,有好几个乡镇,涉及的人口数量大。”他说。
现在,受益于生态保护和脱贫攻坚等政策,这些问题正逐一解决——区内部分村民搬迁;仍居住在区内的村民则通过发展蔬菜、药材种植等,实现了产业转型。此外,在大沙河外实施的大型生态文化旅游项目,使得大量群众转产、转业,并实现脱贫。
另据了解,截至目前,包括大沙河自然保护区在内,贵州省已有1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记者 黄黔华)
[责任编辑: 邓娴 栾小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