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热议:贵州“农村产业革命”践行乡村振兴

07.03.2019  17:41

  中新网北京3月7日电 (记者 张一凡 张伟)“脱贫致富离不开产业支撑,要大力扶持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2018年经济发展增速位居中国第一的贵州省在“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衔接”上独具“心得”。

  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遵义市市长魏树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2018年2月贵州在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农村产业革命”,这一行动让农业生产条件不均衡的贵州,农村和农业生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夯实了根基。

  2018年,贵州调减低效玉米种植面积785万亩,新增高效经济作物667万亩,“样样有、样样都不成规模”的传统种植历史正在快速改变。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六盘水市市长李刚解读贵州发起“农村产业革命”将重点放在调减玉米种植面积的原因:贵州多地以山地丘陵为主,种植玉米虽是千百年来的传统习俗,但地质特征决定了贵州玉米附加值极低,同时坡地种植易造成水土流失,从脱贫攻坚、生态保护角度考量,贵州减少玉米种植面积符合发展规律。

  遵义与六盘水在经济发展的道路完全不同,但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振兴乡村经济方面却异曲同工、不谋而合。

  贵州提出“农村产业革命”后迅速出台指导性“五步工作法”:政策设计、工作部署、干部培训、督促检查、追责问责,并明确提出产业发展“八要素”:选择产业、培训农民、技术服务、筹措资金、组织方式、产销对接、利益联结、基层党建。

  仅遵义市,高效经济作物种植覆盖了90%以上的农村地区。据统计,2018年遵义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12265元,增长10.2%,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4和0.6个百分点,跃升至贵州省第3位,实现历史性突破。

  以能源工业而著称的贵州六盘水市,有着“江南煤都”的美誉,这个可以称作贵州“农业生产条件最差”的地方成为“三变改革”的发源地,自2017年起“三变改革”连续三年写入中央1号文件。

  六盘水市农业生产条件被指“高、少、碎、瘦”,即海拔高、耕地少、面积小、土质贫瘠。通过“农业产业革命”发展特色产业脱贫的贫困民众9.85万人。2018年,六盘水共10.8万人脱贫,占了10.8万人的91.2%。

  “绝大部分脱贫民众是靠产业实现脱贫的,产业对于推动六盘水的脱贫攻坚,发挥了主力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李刚这样说。2018年六盘水农村人均9967元,增速达9.9%,高于贵州省平均水平。

  大规模调整农村种养结构,遵义市调出了看得见的“四新一高”的产业成果,即“新产业、新模式、新技术、新业态和高效益”。“这让农民尝到了甜头,基层政府有了奔头,企业也有了赚头。

  比起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魏树旺认为更重要的是这些数据背后深刻的意义:“这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产业革命,不仅仅是一次农业调结构、产业调方式的革命,更是一次转变农民思想观念,转变干部作风的革命。

  李刚认为,贵州是“农村产业革命”带来了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

  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盘州市岩博村支书余留芬更有感触。2000年,岩博村水电不通,人均收入不到2000元。通过种植刺梨、开办酿酒厂,如今村人均收入达2.26万元,集体资产超过9000万元。

  余留芬也因带动民众致富,2018年12月18日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余留芬说:“这些年做了很多产业,我们不断探索、创新,最终为民众致富选到了一条合适的路。

  这位从2003年连续15年得到从国家到地方各项表彰的贵州大山深处女子,用朴实的实践,阐述了农村产业革命的必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