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十三五”扶贫开发“两步走” 确保同步小康不掉队
11月14日,毕节市七星关区长春堡镇垭关村农户在集中放养村里农户通过“养牛套餐”养殖的牛。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 摄
新华网贵州频道11月25日电(记者王念、杨洪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进入“倒计时”之际,贵州抓住贫困“硬骨头”重点难点问题倒排工期决战贫困,明确“十三五”期间扶贫开发“两步走”时间表:第一步,到2017年底减少贫困人口300万人以上;第二步,到2020年50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部摘帽,623万现有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精准扶贫剑指“硬骨头”每年减贫超百万
作为全国扶贫攻坚主战场之一,贵州紧紧抓住贫困落后主要矛盾,将扶贫减贫列为“第一民生工程”。经过不懈努力,农村贫困人口由2011年初1149万人减少到目前的623万人,年均减贫超过百万。
在扶贫攻坚的艰难历程中,贵州根据实际创新工作机制,在全国较早探索精准扶贫的具体措施,持续推进结对帮扶、产业扶持、教育培训、危房改造、生态移民、基础设施“六个到村到户”,同时有计划地实施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讯、小康电和小康寨“六个小康建设”。截至今年10月底,贵州“六个小康建设”已累计完成投资1032.7亿元。 麻江县宣威镇基东村71岁的村民文化书说,乡乡通油路、村村通电话,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生活比以前不知好了多少倍。
“以前房子阴暗破旧。”住上了三层“小洋楼”的岑巩县水尾镇大树林村村民胡和平说,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帮扶下,他家规划建成了约40亩的蔬菜基地,办起一个小型养猪场,建起沼气池,发展循环农业。
水电路讯等设施的不断改善,为贵州农村同步小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1月15日,在毕节市七星关区五里坪村,当地农户在一个属于精准扶贫项目的养鸡场内工作。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绿色扶贫挖穷根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超过15%、森林覆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保住青山绿水、发展生态产业力推绿色扶贫,是贵州扶贫攻坚探索出的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的发展之路。
贵州喀斯特岩溶地貌分布广泛,土地零散、贫瘠、破碎,耕种条件差。同时,贵州肩负着长江和珠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重任。致力于实现“绿水青山生态美、金山银山百姓富”,贵州牢牢拧紧生态保护的“紧箍咒”,在产业发展上力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理念,越来越多的穷山村吃上了“生态饭”。
地处云贵高原乌蒙山区岩溶地带的赫章县海雀村,曾一度毁林开荒把玉米等种到山顶,种出的粮食仍不够吃。意识到不能陷入“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群众在1万多亩的荒山上种树。如今,万亩林地染绿了山梁,成为绿色银行,群众也逐渐摆脱贫困。
凤冈县田坝村出产的锌硒有机茶源源不断销往全国各地,并通过了欧盟463项检测指标出口欧洲,同时打开美国、加拿大和俄罗斯等市场。人均两亩茶园的田坝村,每年仅茶青产值就超过2亿元,茶园观光又带来不菲的旅游收入,全村人均纯收入过万元。“茶旅一体化”把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
“贵州重视生态建设,转变扶贫方式,成为全国扶贫的省级样板。”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说。